第A28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澳文学论坛上
与另一位诺奖得主库切碰面
莫言谈甜蜜的烦恼
诺奖改变作家的生活,不是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
“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

中澳文学论坛上

与另一位诺奖得主库切碰面

莫言谈甜蜜的烦恼

诺奖改变作家的生活,不是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莫言愿不愿意,当他和另一位诺奖得主库切碰面的时候,话题自然绕不过诺奖,所以莫言不得不“冒着风险附和”,对于诺奖莫言可以说又爱又恨,他甚至说:“如果你恨哪个作家,就造个谣,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4月2日,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活动致辞。出席活动的还有中国作家莫言、刘震云、李敬泽、李洱等,澳大利亚作家J.M.库切、布莱恩·卡斯特罗等。

论坛上重磅戏是两大诺奖得主莫言和库切以“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的演讲切磋,两人对于诺奖不同的观点也碰撞出火花。蒋方舟在现场听过后总结:“同样谈诺奖话题,库切谈诺奖审美标准的变化,很酷很简洁。莫言老师的发言可以概括为:莫骂我,我也不想得奖来着。我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

首次长谈对诺奖看法

“库切希望谈,我冒着风险附和”

在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上,莫言接过话筒,这是他领奖后首次当众长篇发表自己对诺奖的看法。但是这并非他情愿的一件事。“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绝对不会选和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题目,但是库切先生希望谈论这个话题,我冒着风险附和。”他称,诺奖在世界是一个话题,在中国又是一个话题,起初自己还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渐渐这便成了闹剧,变成了无论怎样回答都要挨骂的问题。关于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莫言评价:“我辈确实缺少鲁迅那样的骨气。”

莫言称自己和诺贝尔文学奖产生联系是在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他在瑞典学院的演讲中提到莫言的名字,知道这个消息后,莫言称确实很高兴,但冷静一想这个事几乎是幻觉,因为莫言深知自己的作品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相差甚远,后来,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的数次演讲中又谈到了莫言是有资格获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莫言想这也许是媒体经常把自己和诺贝尔文学奖捆绑在一起的主要原因。这也让莫言很烦恼。所以,莫言公开表示:“如果你跟哪个作家有仇,就造一个谣,说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透露获奖轶事

“瑞典王后读过我的作品”

“瑞典学院评价标准是文学标准,没有我们想象那样,没有哪一类作家可以获奖,他们是看作品不看人。我的得奖充分证明了这点。”莫言谈了去瑞典的细节,他发现对诺奖的评判不只是来自评委,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我记得和瑞典的国王王后在王宫里吃饭的时候,王后亲自对我说,她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阅读我的作品,最早读的法文,后来读了英文、西班牙文,王后精通6门语言,上到王宫,下到百姓,评奖建立在反复阅读上,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莫言称,有关诺奖诸多传言都是一厢情愿的虚构,去年8月,西方两家著名博彩网站立博和优胜客公布诺奖赔率。“我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先生分列第一和第二,这让每年晚些时候才会发作的诺奖综合征提前到来,我在北京不堪其扰,和家人躲回高密,没想到高密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开奖日期的渐进,各种传闻和谣言也是甚嚣尘上。”

诺奖带来的烦恼

“想不到还有这么多人恨我”

莫言称,自己当时心烦意乱,“想不到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恨我。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被曲解的意义,诺奖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情。照出了真正的我,以及被哈哈镜扭曲的我。最后拿到诺奖,我当然很高兴,我当然知道,有人不会高兴。当今世界再也不会产生一个让全世界称赞的作者”。

最后,莫言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我配不配,我确实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能做的事就是尽快回到书桌前写出好的作品。这是一个作家对社会最好的发言和回报。据说2013年的诺奖提名已经结束,接下来,瑞典学院的5位院士将从200多名提名作家中,选出小名单让其他院士阅读他们的作品,再过6个月,新的诺奖得主就会出炉,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就没人理我了,我期待。”

被诺奖改变的生活

“亲戚朋友陌生人都找我帮忙”

莫言在现场提到:“诺奖改变作家的生活,不是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他透露,得奖之后是否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是一个难题。“我得奖之后,就有亲戚朋友来找我,希望我帮他们孩子找工作、让我帮他们打官司,也有素不相识的人写信来借钱,帮他们买房子,帮他们治病。也有人希望我用诺奖得主身份发言,改变一切弊端。”

莫言表示,这是两难选择,“如果我帮了你找工作,势必挤掉别的孩子的工作;如果我给了你钱,你会感激我,势必让其他人骂。我利用名声,帮你看病,势必影响后面的病人;我发声,我处处摆出诺奖嘴脸,别人不厌恶,我也会害臊”。

陈谋

■对话大师

在这次文学论坛上,莫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称想通过媒体呼吁:第一,不要邀请我参加活动,第二不要到我的高密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然后我用新作来回报你们。

记者:获得诺奖后,莫言先生的活动越来越多,库切先生是否有过同样的困惑,会不会影响到二位内心的文学孤独和宁静?

莫言:你看到我好像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活动里面,实际上这是我把大部分的邀请拒绝之后的后果,十次邀请我顶多答应一次。今天这个演讲,讲这个题目,我愿意讲吗?我根本不愿意讲。不讲心里也对不起你们,不来好像也对不起澳洲的同行。

库切:我非常同情莫言先生,事实上诺贝尔奖有的时候是颁给一个正在创作当中的作家,有的是颁给写作结束之后的作家,比如说莱辛几年前获得诺奖,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写作,她还可以后来做一些慈善活动,因为这已经是她写作生涯的末期了。但是如果是颁给一个年轻作家的话,确实对他的写作生涯有很大的影响。就像莫言刚才说的,好多场合不得不去应付一下。

■库切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分别是1983年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和1999年的《耻》。2002年,从南非移居澳大利亚,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还有《等待野蛮人》《国家中心》等,新作《耶稣的童年》近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