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稀嫂嫂 情比娘亲
0409qyd
0222glc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巩义市小关镇70岁老人张粉仙52年来精心照顾3名智障小叔子
古稀嫂嫂 情比娘亲
35年里5名至亲相继离世,但她依然用双肩撑起一片天
张粉仙为小叔子理发
张粉仙的“三口之家”

感动

纪录

传递正能量,温暖全社会。即日起,郑州晚报开设《感动纪录》专栏,让我们一起发现、发掘身边的真善美,一起感动——从平凡中品味纯朴,从小事中感悟至真至善至美。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敬请拨打0371-96678。

为了二老、仨智障小叔、四个孩子

她成为无所不能的“娘子汉”

山路难行。清明前夕,郑州晚报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巩义市小关镇的山怀村。走进依山修建的几孔窑洞,这里就是张粉仙生活了52年的家。院子里收拾得整洁干净,井井有条,鸡笼里几只鸡在吃食,一株樱桃树已结满了青色的果子,地面上新铺的水泥地尚未干透,一看就知道这家有位手巧能干的女人。

“这几孔新窑是我20多年前亲手打的,我在石子场干过,会打炮眼,会起子,对我来说不是啥难事。地上的水泥地坪是我前天才铺的,这样下雨天院里就不会有泥了,本来一会儿就能干完的活,现在得一天的工夫。”聊起干活,不善言谈的张粉仙却显得一脸轻松。18岁时,质朴的张粉仙喜欢上了周边山村里唯一的一位高中毕业生、民办教师牛广寅,并嫁到了牛家,小关镇山怀村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

那时家里仅有一孔土窑、一间半草房和两张老式床,还有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和3个因小时候患癫痫病变得智障的小叔。结婚后,张粉仙又先后有了4个孩子,丈夫忙于教学,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瘦弱的张粉仙身上。为了养家,她学会了用牛犁地、耙地、播种,用石磙碾场打麦,掌握了所有男劳力的劳动技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给3个智障兄弟穿衣端饭,等家人吃过饭,孩子上学后,她喂牛养鸡、下地种田,晚上缝补浆洗。多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琐碎的家务事情,使当时年仅30岁的张粉仙患上了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年纪轻轻,看起来却像快50岁的人。

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但对70岁的张粉仙来说,却不得不整天思考着两个智障小叔子未来生活的安排。“哪天我一闭眼,两个小叔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即使送到养老院,没有专人照顾也不行啊。”

提起张粉仙,巩义市小关镇可以说无人不知。这位朴实的山村女人,52年来精心照顾公婆及3个智障小叔子,养育4个孩子,先后送走5名至亲,虽历经生活磨难,却以一个女人瘦弱的双肩撑起了山村里一个贫困家庭的一片天。

郑州晚报记者 杨宜锦 孙庆辉/文

通讯员 张朝晖/图

小叔子不认回家路常走丢

历艰辛翻山越岭找回亲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如今已经70岁的张粉仙依然在精心照顾着两位智障小叔子。“3个小叔就剩俩了,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他俩病情最严重,连3岁小孩子都不如,吃饭时你给他盛一碗他吃一碗,不盛就不知道吃,被子掉了不知道拉,给他穿衣服小孩子还知道握住秋衣袖口,他们不会。老四牛茂业好一些,会帮我干点简单的活,家里的水都是他挑的。”谈起小叔子,张粉仙语气里有种慈母的怜爱。

由于不记回家的路,老二牛青林和老三牛青山经常会跑丢,而翻山越岭找小叔也成了张粉仙的家常便饭。其中有一次,二弟牛青林外出走失,张粉仙和丈夫找遍小关镇,又找到大峪沟镇和站街镇,沿途翻山越岭。当时正值酷暑7月,天气十分炎热,她走了80多里山路,中暑晕倒在路边,醒来后,喝了点山泉水,继续寻找,直到第三天才在大峪沟镇将军岭将其找回。其间有人劝她不要找了,丢了少一个累赘。张粉仙说:“就是家里喂的鸡子丢了,还得寻回来,别说是一个人。”

牛青林最后一次走丢是2009年7月,当时正是收麦季节,这次张粉仙却再也没有把他找回来,“那天气温39℃,老二肯定是越回不了家越着急,越着急越找不着家,又饿又渴又害怕,如果周边的人谁给他点水喝给他点东西吃,他应该就会没事了。”如今谈起已逝的二弟,张粉仙语气里仍透着一股伤心。

大儿子和丈夫先后离世

顶着精神伤痛为小叔子继续操劳

自1978年公公病逝以来,35年里张粉仙先后经历了婆婆病逝、二弟走丢饿死、大儿子意外死亡和丈夫的突然离世。其中最让张粉仙承受不了的打击是2003年大儿子遇到事故身亡和2011年丈夫为智障兄弟存放棉衣时,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死。提起儿子和丈夫,一向坚强的张粉仙噙着泪花几度哽咽:“他(丈夫)走那年,三弟牛青山掉进红薯窖里,还是我俩一起把三弟给救出来的,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我该咋办呢?”

失去儿子和丈夫的双重打击,使张粉仙的精神几度处于崩溃边缘。但是,当她看到智障小叔子坐在她的身边,她的心中又有了一丝欣慰。顶着精神上的伤痛,张粉仙继续为两位小叔子操劳着。

几十年来,张粉仙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只破过一次例,是在她二儿媳生孩子的时候,二儿子住在巩义市,因老四牛茂业会下面条,张粉仙提前买好挂面,蒸好馍,炒好菜,并给同村的人交代一声,匆匆赶往城里。刚去几天村里人捎信说牛青山病了,张粉仙一听就哭了,赶紧又往回赶,“别人离了我还能活,他俩离了我真是活不了”。从那以后,张粉仙再也没敢出过门。采访时,张粉仙对儿媳妇还是一脸的愧疚,“平时不能帮忙带孩子就算了,甚至连儿媳妇坐月子都没法伺候,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好在孩子们都能理解”。

采访时,64岁的老三牛青山和60岁的老四牛茂业,围坐在嫂子张粉仙的身边,如同孩子依赖着母亲。张粉仙告诉记者,别人给他俩吃的喝的,他俩都不会要,只吃她拿给他们的。“我现在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晚上睡觉浑身疼得翻个身都翻不过来,真怕哪天我一闭眼,我这两个兄弟可咋办?生活不能自理,敬老院都没法送。”对于未来,张粉仙有着深深的忧虑。

带着我们去采访的山怀村村委会主任王现瑞说,从他记事起,他每次看到张粉仙和家人掂着马灯到处找人的时候,就知道是张粉仙的小叔子又走丢了,村里还有智障村民,但过得都不如牛家兄弟。“都说老嫂比母,张粉仙其实和他小叔子算是同龄人了,几十年来却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小叔子,真是让我们打心眼里觉得让人尊敬和佩服。”王现瑞说。

采访结束,离开山怀村,站在马路回头望,张粉仙站在门外那棵核桃树下目送,黑狗绕着她转来转去,耳畔悠然传来那首动听的歌:我的嫂子,刚满十八,刚满十八来到我家,来到我家,她像出水的芙蓉花,像那慈祥的活菩萨,岁月无情,夺走年华,未到三十满头白发,啊嫂子啊,嫂子你受苦了,嫂子啊为了我,让你受苦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