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聚焦清华大学朱令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忆仍停留在中毒之前
40岁朱令,自称今年23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忆仍停留在中毒之前
40岁朱令,自称今年23岁
朱令妈妈:没人告诉我结案“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
少女时代的朱令
朱令和父母

记忆仍停留在中毒之前

40岁朱令,自称今年23岁

朱令妈妈:没人告诉我结案

“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

4月16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再一次将19年前清华大学那桩离奇的“朱令铊中毒”事件拉入公众视野。

其实19年来,诸多对朱令案的关注一直未曾离去。朱令案已经成为一道伤疤,如果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结果,不同时期的人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将它揭开,尽管这样会很疼……

未经过滤的空气都足以致命

“不要直接进去,先换鞋!”辗转来到方庄朱令家门外,30多岁的志愿者王华并没有让记者直接进去,完成“换消毒鞋套”和“洗手”两道程序,才能跨进吴家狭小的里屋。

这样是为了避免朱令被外面带入的细菌感染。

最里面的屋子里,喉管被切开的朱令躺在床上。她不能像常人一样用鼻子呼吸,未经过滤的空气,对于她来说,既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同时又隐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

对于逝去的时光,1973年11月24日出生的朱令似乎毫无记忆。她还停留在中毒发生之前,如果问她多大年纪了,她会吃力地回答:23岁。

大剂量铊中毒的后遗症之一便是膈肌麻痹,右肺严重萎缩,直接后果导致现在的朱令呼吸功能虚弱。

“她这边的肺缩得只剩下拳头大小了。”昏暗的小屋内,朱令72岁的父亲吴承之将右手放在自己的肺部位置“熟练”地比画着,语气中并未带太多情绪。

母亲朱明新在屋里默默看护着朱令:“得及时吸痰,不然憋时间长了会有危险。”

10年间海外捐款10万美元

志愿者王华很多年之前就知道朱令的案子,直到2011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她,偶然从刚认识的一个大学教师那里才得知朱令家的地址。

回国后,她很快找到朱令家,“可能是之前看她的报道太多,第一次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顺理成章地,王华成为帮助朱令的志愿者之一。

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朱令家帮着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照顾朱令,同时还负责联络国内热心的网友们,回应他们提出的看望朱令或往吴家寄送东西的愿望。

王华的另一个任务是和海外的“帮助朱令基金会”联系,定期汇总国内外的捐款。

“两年前的一个小感冒就花去了60万元。”作为现在与吴家最为亲近的人之一,王华深知钱对于朱令的意义:日常护理,可能出现疾病的治疗,以后可能送往的护理中心,无论哪一项,没有巨额的费用支撑,都难以完成。

尽管朱令的同班同学童宇峰2004在美国成立了“帮助朱令基金会”,并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年来收到的捐款非常有限。“从2004年到2013年,10年间有10万美元左右。”王华拿出一个本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说。她也会不定期汇总国内捐款,并进行公开。

近期给朱令捐款的数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原因很明显,复旦大学投毒案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尚无结果的朱令案的关注,这让王华感觉很欣慰。

对于此次媒体的介入,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或许能推动朱令案情进展,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募集足够多的钱。

至少应该保证她生命延续

让虚弱的朱令过多地与外来人接触,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随着来访者的增多,4月18日,王华特意以长微博的形式,发布了采访朱令的“媒体须知”,提醒采访者来之前做足功课,还要尊重隐私,不要拍摄朱令的病态照片,更不要“随意进入朱令的房间”。

自4月16日以来,王华接待的媒体已经将近30家,为此她几乎天天往朱令家跑。

“忙了一天,老公等不及吃了些剩饭,说你自己在外随便吃点吧……”4月19日的微博中,王华写道,不过随即她又像是给自己打气:“是啊,我们还有多少坚守正义、坚守信念的人啊!”

“吴叔叔朱阿姨将来万一有个什么事,谁来照顾令令?”采访中,王华不止一次地说,案子固然重要,但眼下对于朱令来说,最要紧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护理的地方,“至少应该保证让她的生命延续下去……”

为朱令发声其实是为自己呐喊

随着近期朱令案的持续受关注,在百度贴吧“朱令吧”,一批新的ID又在延续着他们当年的工作,“至少人们没有忘记,这就有改变的可能”。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知道这件事起就一直这样默默关注……”4月30日深夜2时54分,一名为“手手大魔王”的网友发出的帖子,引发了众多共鸣,回帖中甚至不乏十几岁的高中生。

“对于这个案子的关注,已经从‘70后’、‘80后’延续到‘90后’了。”朱令的代理律师张捷感叹,只要真相不明,他相信人们会一直关注。

“朱令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剧,还成为一道社会的伤疤。”5月1日下午,一位长期关注此事的学者分析,从目前情况看,重启司法审判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真相不出来,人们就会一直揭这道伤疤。”

“我为朱令的遭遇悲愤,却也是为自己的命运惊恐。我为朱令发声,其实是为自己呐喊。”回帖中的这句话,被网友们引用了多次。 据《齐鲁晚报》

朱令妈妈:

希望能有一个结果

这是我一个特别重要的期望

昨日12时,朱令妈妈朱明新女士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

她回忆:“1994年4月28日报案,到6月份放假,我特别着急,一直打电话问。侦破小组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努力工作。到10月份,我就更着急了,他们回答,能做的都做了,现在只剩下一层窗户纸了。”

朱明新女士说,在她和办案组的接触中,他们始终说在办,但没告诉她结案了。

2007年,有个政协委员曾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从他那儿知道,他收到了公安部门回函,这份书面文件说朱令是被投毒的,但因为报案时间晚了,证据不全,尽快办结此案。”朱明新女士说:“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没有得到一个答复。”

朱明新说:“朱令是我的孩子,而且是好孩子,风华正茂的时候差点就没命了。我挺恨投毒者的。假如朱令没有中毒,她会做得很好。我会觉得更幸福,但这一切都没有了。对未来,我就希望她能康复得好一点,原来还希望发生奇迹。”

72岁的朱明新女士说:“我一定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的,希望能有一个结果,给朱令一个交代。这是我一个特别重要的期望。”

最新进展·盘点

2013年4月16日,随着复旦投毒案的发酵,19年前的朱令案重新回归舆论视野。

2013年4月18日,孙维时隔7年再发帖:“等待真相笑骂由人,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

2013年4月25日,国内的主流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朱令案。

2013年5月6日,新华网发布《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文章,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也以转载,僵持的事态开始出现转机。

2013年5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朱令母亲朱明新进行直播专访,朱明新声称还将继续申请信息公开,“要给朱令一个交代”。

2013年5月6日,当日下午4时04分,朱令案白宫官网请愿量突破10万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0101 2013-05-07 00:00:00 二 记忆仍停留在中毒之前<BR/>40岁朱令,自称今年23岁KeywordPh朱令妈妈:没人告诉我结案“会继续申请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