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将异地复建
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

微博爆料

昨日中午,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彭保红发微博说: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也要拆迁。

@郑好:这个四合院和想象中的四合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里面有的墙都是新墙。这样的院子实在没有文物价值,郑州人也不会来这样的地方游玩……

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记者追访

郭家大院如今依然有后人居住

这个四合院叫郭家大院,早在2007年,郑州晚报《郑州故事》周刊就曾经记录过这座位于紫荆山路与书院街交叉口的“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的故事。

昨日下午3点,郑州晚报记者来到书院街112号——郭家大院院落前。不光是它,它周边的一些楼房和临街建筑也都画上了红色箭头。

路口的墙壁上,贴着《关于郑州市轨道2号线东大街站工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公告》。

66岁的郭天育是郭家大院现在的主人,他和59岁的弟弟郭振玉及一些亲属还都住在这里。

“经常有外国人来参观。”郭天育说,他们的祖先是唐朝赫赫有名的郭子仪,而这所房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先祖买下的这处宅院,原来是个庙宇,外人都称之为“庙道郭家”。

民国年间,房子经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郭天育说:“这些老房子是有历史价值的,一旦拆掉,就无法复原了!”

在法律上并不是文物

郑州晚报记者看到,这座四合院早已“伤痕累累”,东面和南面几间是青砖墙体,北面两间的墙体是红砖,为后来新接。房子的门窗已经破败不堪;墙体被雨水侵蚀得凸凹不平,露出已经粉状的青砖……

虽然说是管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没有看到政府认证的文书。

2003年,市政府曾下令保护郭家大院,将院落纳进“书院幽荷”小游园的一部分,改造周边环境,却一直未及时修复宅院。当时文物局一位负责人说,主要是大院的最后归属安置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由于它们在法律上并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一直都没有专门的修缮资金和保护措施。房屋主人如果当成普通房子翻修,很容易改变其性质、功能,造成结构性破坏。

进行迁移 异地保护

傍晚时分,管城区多部门经过磋商,通过区宣传部,给《郑州晚报》发了回复意见:

书院街112号院是我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民居,目前与郑州市重点项目轨道交通2号线疏散用地规划相冲突。轨道交通2号线是民生工程,按照既利于城市建设又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方针,我们要求施工单位拿出方案,进行迁移,异地保护。

通过记者进一步采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会在管城区范围内异地复建的“郭家大院”,只是被文物部门认定的6间民国古建,而郭家大院目前的房子有14间,其中不乏后来加盖和改造过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5001 2013-05-24 00:00:00 五 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KeywordPh“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将异地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