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登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登封
“登封大鼓书”、“嵩山木版年画”、“登封窑”被誉为登封“三宝”

A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见“真功夫”

宋代白釉珍珠地划花,是将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是登封窑的一大特色。以珍珠地作为辅助装饰而成名的,在全国其他窑口十分罕见。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登封窑刻画室。3名20多岁的姑娘,长发、古典、气质优雅,端坐在椅子上,手拿尖刀,正在聚精会神地划花。“一点都不能分心,一出现错误,整个瓷器就报废了。”26岁的张雅丽正一丝不苟地划花,“在这里4年了,大学毕业后就来这里工作,划一个需要3个小时。”

张雅丽说,珍珠地主题纹饰用尖状工具划刻,从纹饰线条看,色彩与线条完全一致,是先划刻纹饰,然后镶嵌,一气呵成。手太重了不行,太轻了也不行。密了易套,疏了易散。也不能横平竖直,必须是三五成组,这样才能自然、均匀,浑然一体,使珍珠灵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登封窑负责人李景洲告诉记者,珍珠地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胚体太干了印不上,太湿了容易带掉化妆土。

B

登封大鼓书濒临失传

“登封整个地区表演大鼓书的,只有20余人,年龄最小的已经50岁了。”登封大鼓书传人杨自立老人很担忧,“由于大鼓书没有市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即将失传。”

21日下午4点,应记者要求,51岁的杨自立与他的表演团队,在登封市文化馆即兴表演了一段大鼓书。杨自立老人手拿鼓槌,边敲边唱,他唱的是《姜子牙出山》选段。另外俩老人端坐在他身边,埋头拉二胡。悠扬的二胡声夹杂着铿锵有力的唱腔,竟是如此的忧伤。

这是杨自立老人2009年重新开始大鼓书表演的第4个年头。1962年,杨自立出生于颍阳镇杨岭村。从小喜欢曲艺的他,10岁就会写曲子。15岁那年,登封河洛大鼓书第6代传人丁根去村子里表演,他边看边刻苦练习,18岁时独立上台表演。1984年,迫于生活压力,成家立业的他,放弃大鼓书表演。2009年重新开始大鼓书演艺生涯,并拜登封大鼓书传人郝宗现为师。

关于大鼓书后继无人的原因,杨自立老人告诉记者,大鼓书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淡忘。“现在的年轻人欣赏不动,能欣赏动的老人们,唱不动了。”

C

嵩山木版年画的古今传奇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昨日上午,嵩山木版年画传承人耿炳仁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大量印刷年画充斥市场,传统木版年画备受冷落,现已开始制作“天地之中”系列木版年画,向外界推介“天地之中”历史文化,进军旅游市场。

嵩山木版年画兴盛于明清。从明代中叶开始,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纸张大量出现于普通百姓家庭,加之木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和明朝宗教政策的推崇,以佛、道、儒和民间传说为主体的多种崇拜之风盛行,嵩山木版年画继承了宋元两代的作风和民俗对年画艺术的青睐,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如嵩山《三教浑圆图赞》《少林拳谱》《寇谦之跪拜中岳王》。

2011年,嵩山木版年画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5898 2013-05-28 00:00:00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登封KeywordPh“登封大鼓书”、“嵩山木版年画”、“登封窑”被誉为登封“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