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矾九染丹青绘
灵心慧性永不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矾九染丹青绘
灵心慧性永不渝
天雨流芳
灼灼其华

三矾九染丹青绘

灵心慧性永不渝

“这是我刚从西安古玩城淘回来的。”周萍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个绣花布袋,一边掏里面的宝贝一边说:“我不爱财、不爱名,除了画画,就喜欢这些小东西。”

墨色斑驳的画毡上,一排排摆着周萍展示给记者的许多小玩意儿。“看上了一个香炉,太贵,没有买。”在周萍接下来的人物画里,香炉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

周萍是画重彩的,她的工笔重彩人物气韵生动、雍容华贵、色彩绚丽,却又不失清丽脱俗的书卷气和大气,不管人物有多么不同,但她们一例都有着高洁、纯净的气质。

还记得两周前第一次拜访周萍的场景,当身着一袭棉麻白衣的她出现在我面前,宁静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而脚下的红色苏州刺绣布鞋又张扬着一种别样的热情。工作室不算大,但布置得精致巧妙,大到地砖家具,小到一枝莲蓬一束芦苇,让人不由想起作家严歌苓的名言:“我认为最美丽的女人,不是她自身,而是她营造的美丽氛围。”

周萍说:“修养来自不断地觉悟,很多人自以为修养很高,却不曾有觉悟的时候!对于我来说,绘画正是帮助我觉悟和清醒的重要手段。”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用灵魂舒展重彩的魅力

看周萍的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乍一看,色彩的光芒便照进心里,似乎很舒坦,继而,那美丽的色泽似乎在心底里并不安分,而是慢慢地按摩着你心底最柔嫩的地方,让你心潮起伏,思绪飘摇,忽觉风生水上、波光粼粼,有妙处难与君说的神会;忽觉波涛万丈、丘峦崩摧,有山摇地颤的震撼;忽觉清风切骨、万木萧瑟,有冰心玉壶的静默;忽觉大河汤汤、山岳耸峙,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悲怆……

周萍说,她认为画家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应该是有灵魂的,即画家的精神所在。深情、高格调需用心养,用心不深,下笔即俗。每幅作品都应该全身心投入,将个人的才情、格调,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画面去表现,惟其如此,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否则,技法再娴熟,色彩再绚丽,也不能称为“逸品”。

重彩是中国起源最早最传统却又失传多年的画种,它的特点是在绘画当中使用天然矿石朱砂、孔雀石、青金石、雄黄、云母等颜料,几千年仍旧保持绚丽色彩而不变色。不知周萍酷爱石类饰物的收藏是不是也有一种类似永恒的内在情结使然。

“红香遍染,翠浓欲滴,钗环珠佩枕悲欢。”摆满宝贝的案子一角,一排毛笔上慵懒地躺着一本书,是戏子所著的《锦衣媚行——在古代首饰中且歌且行》。周萍望着书的方向,幽幽地说:“生活会把我们消磨得日渐平庸,可怕的是我们处于这种庸俗的状态却浑然不知。”

显然,周萍不愿意平庸下去,当然也要付出比平常人多的努力。“有一段时间压力很大,夜里一两点没睡过觉,早上也起得很早,想创作,想获奖,想赚钱。现在回头看看,那段时间的自己是浮躁的,轻飘的,作品也是虚幻的。”

周萍说,每个人每个阶段的状态和心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同样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时间,能焕发出不同观者的热情和共鸣。“灵魂需要‘养’,如同一块有硬度的顽玉,想使其生出柔性成为灵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所以画家必须要摒弃急功近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心来提高修为。”

坚持画为心声

中国画自古称“丹青”,由此可见中国画最早是以色彩为主的重彩画的形式出现的。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在唐代,重彩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宋元以后重彩画就开始走向了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又快速的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材料和色彩领域的探索方面,其发展速度、规模以及达到的水平都是空前的。在这一过程中,以蒋采苹先生为主的众多画家为重彩画的发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蒋采苹一直身体力行、积极推广,为重彩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于1998年成立了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中国重彩画的教学体系。

在就读蒋采苹所主持的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前,周萍的内心如同作品《生命的圆融》所表现出的状态:热烈、困顿、挣扎、渴求、希望……那个时期,这样的主题,在周萍的画作中时时呈现。周萍说,这源于她20多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它是那么脆弱又那么顽强。”

难怪蒋采苹用“感觉好”来评价周萍的作品。“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蒋老师的情景,她说‘其实你功底挺差的,但你有感觉。眼高手低的人我一点都不怕。绘画最重要的是感觉,技法在其次。’”

在北京的一年,是周萍颠覆自己的一年。院里开设了各种其他课程,有国学培训,比如古琴、周易、京剧,有杭春晓讲画的格调,还有皮尔·卡丹讲美的理解。周萍随手翻开一本笔记,恰巧是中央美院苏百均教授的《历代名画赏析》,她说虽然只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但直到现在她还在一遍遍看笔记、听录音,每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或许这一年的积累,需要我用10年的时间来消化。我现在有一年多没有拿出像样的作品参展了,反倒又开始回归传统,去临摹经典,写毛笔字,勾线条,思考画什么,怎么画。”

“蒋采苹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每一幅作品都要耐得住推敲。”周萍一直按照这种精品意识来对待每一幅作品,讲究创意、讲究构图、讲究技法,讲

画材。她说,重彩画家不仅要有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情怀,科学家的执著,杂技演员的技法,还要有搬运工的体力。这最后一项主要就是指重彩画材的复杂性。周萍举办展览时,很多作品的背景都会引起观者的揣摩和议论。《静初》即是如此,它先是以其独有的禅意吸引来观者。继而是它散发出的冷金属色泽的背景。仔细看,原来是银箔,这些银箔没有成块的整齐地展现,而是波涛汹涌地凌乱着。这凌乱对于传统重彩贴箔的要求来说,是不符合章法的。但正是这凌乱,奇迹般地将画面正中间的那唯一的一朵端庄的荷花衬托出一种明灯般的神圣的美。

重彩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画家,作品的内容才是她心声的流露。有一年去山里写生,周萍在山村里遇到一位身背一大捆干柴的老妇,这一幕触动了她内心柔软的地方,回去后,她创作了作品《永远的母亲》。在初稿成形时,好多同行说:“这老太太也太累了!”这样不反映主流的题材不太好入选大展的。

周萍认为“画为心声”,一个画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反映人性,反映社会。她对作品做了修改,并易名《母亲的脊梁》,以突出作品的人性之美。2010年,此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线描展时,获优秀奖(最高奖)。

觉悟天雨流芳之境

“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总是不期而至——它可能就来自公交车上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或是一场电影,一次相遇——只要仔细感悟,我们所需的指引、灵感,其实就在身边。”周萍说,她无论身处何处,总会下意识地问自己“眼前的这一幕有适合入画的景色吗?”真正的发现之旅不仅在于寻找新的风景,更在于拥有崭新的视野。

周萍的花鸟画,大多是荷花系列。主题却一改传统荷花的表现视角,在绚烂华丽的色彩中着重表现生命的张力与轮回。《流金岁月》中的一大束金莲蓬,在纯朱砂底子上形成一束巨大的能量向上冲,向外释放,它所表达的分明就是对宇宙伟大能量的敬畏。而细看那热情却沉稳的朱砂,并不平静,它的底层还有更为丰富的颜色若隐若现,给观者带来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思考。

在周萍的心里,始终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另一幅作品《天雨流芳》,极为巧妙的构图,让人只看第一眼便无端的喜欢上。白云母、金箔、朱砂的色彩对比,更是把荷花烘托得韵味不俗。她说她在“以灵魂的方式行走”。在逼仄、嘈杂的都市,这无疑是珍贵的“奢侈品”,但是我们常常走得太快,以至于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而一个社会,最糟糕的状态不是它已经身陷粗俗,而是它沉湎其中,放弃从中摆脱出来的努力,作为一个人也同样如此。

天雨流芳!有过彩云之南行走体验的人一定会回想到木府的木牌坊上大书的这四个字。“天雨流芳”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如以纳西语发音,其意思却是“去看书”,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重视教育的灵心慧性。周萍用“天雨流芳”来命名此幅作品,想来也是深有感触。

周萍的工作单位附近有一座古木园,里面有许多古树。周萍时常会在休息的时候,来到园里用心灵与自然连接。周萍说,大自然拥有的灵性与人的灵性生命是相通的。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它不仅可以给予我们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可以认真地去拥抱一棵树,触摸一块石头,试着与它产生连接,对它表达你内心的感受,那种亲密感会越来越浓。不知在什么时候,也许是瞬间,大自然就会赋予你人生的启悟。

“修养来自不断地觉悟,很多人自以为修养很高,却不曾有觉悟的时候!对于我来说,绘画正是帮助我觉悟和清醒的重要手段。”周萍带我们来到她最喜欢的那棵古树下,阳光斑驳出树叶的影子随着微风摇曳,让人不由得抬头仰望。“一抱着这棵大树,所有尘世的烦恼和疲惫都会慢慢消失,只感到身心清透。”

心自在,人生就自在。周萍正自在地走在觉悟的途中,心灵渐悟“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天雨流芳”境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9779 2013-06-06 00:00:00 四 三矾九染丹青绘<BR/>灵心慧性永不渝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