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郑州市“三大主体”工作巡礼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二七区创新社会救助工作
破解政策救助盲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你忙我帮,有忙就帮”成为二七人推崇的文明习惯
二七区创新社会救助工作
破解政策救助盲点
二七区新建新型社会救助爱心超市更加方便困难群众
二七区对口帮扶县云南省西盟县送来锦旗
二七区民政局与爱心企业联合开展关爱困难群众活动

二七区创新社会救助工作

破解政策救助盲点

近年来,二七区在社会救助工作中,通过延伸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和范围,初步解决了一些政策保障以外的救助工作盲点,在保障辖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社会救助“四个一”模式。2010年,该模式的实际效果得到了民政部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认可,二七区因此被评为首批4个“中国爱心城市(区)”之一。

郑州晚报记者 王菁

通讯员 陈敬宇 文/图

社会救助“四个一”模式成政策保障外有益补充

一是开通一条24小时救助工作热线,及时帮扶困难群众。建立二七区“爱心110”服务中心,开通“爱心110”救助热线,与各社区村组联网,面对辖区困难群众,完善政策咨询、上门救助、跟踪帮扶、动态救助等多种功能。目前,“爱心110”救助热线已接到救助电话7000余个,救助帮扶困难群众万余人次。

二是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捐赠救助网,实现无盲点救助。在辖区102个社区和53个行政村设立爱心捐赠救助互助站,形成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三级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实现帮扶救助的全覆盖。目前,已募集社会捐款700余万元,物资70余万件,辖区1万余名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得到了帮扶和关爱。

三是组建一支技能多样的志愿者队伍,播撒仁爱奉献精神。组织爱心志愿者2000余人,分别成立“关爱夕阳小分队”、“关爱雏鹰小分队”、“关爱农民工小分队”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全面做好辖区100余名五保、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300余名特困老人进行动态救助,为农村留守儿童送知识、送文化、送温暖,为辖区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爱心帮扶等,“你忙我帮,有忙就帮”成为二七人推崇的文明习惯。

四是构建一个及时有效的“回音壁”,救助工作阳光透明。建立捐款、捐物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媒体、网站、公示栏等多种方式,定期公示、反馈捐赠款物使用情况,让捐赠者定期回访受助群众,做到明白、放心,群众对捐款捐物使用情况满意率一直在98%以上。

两个爱心超市打造全新的爱心汇聚、帮扶救助平台

在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过程中,二七区通过走访、调研上万名困难群众,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四个一”内容,在原有一个爱心超市的基础上,2012年6月又新建一个社会救助爱心超市,使辖区爱心超市数量达到两个,爱心超市免费、无利为辖区低保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捐赠救助效果进一步增强。

二七区社会救助爱心超市不仅具备社会捐赠救助功能,为爱心人士搭建平台,更为困难群众营造了一个低偿廉价购物的优良环境。该超市有两个功能区:城乡低保免费供给区。该区域有两大功能:一是常年接收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及个人的捐赠;二是向辖区低保家庭和特殊人群免费发放由政府供给和企业、群众无偿捐赠的各类生活必需品。微利经营区。该区域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有经验的爱心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所有商品实行两个价格体系。一是对普通群众的“正常价”,略低于同类超市的价格水平;二是对低保家庭和特殊人群的“成本价”,按照进价甚至低于进价进行销售,从而降低困难家庭生活成本。

爱心超市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有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形成政府引导、爱心企业参与、社会爱心人士互动的规模效应,通过微利直销、让利群众的模式,解决爱心超市的输血和造血功能。低保家庭不仅可获得免费的救助物品,还可通过低价购物,自主获取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使救助工作更具针对性。

爱心超市启动以来,共接收社会捐赠物品9406件,通过“爱心卡”等形式,免费发放米、面、粮油、蔬菜、调味品、棉被、服装等生活用品5340件,价值26.7万元;共有1296户低保家庭在爱心超市自选采购商品24157次,通过低价销售直接让利困难群众15786.6元;惠及全区5300余名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众家庭,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为辖区敬老院、老年公寓、五保与孤寡老人发放各类救助物品2743件;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中,爱心超市牵手区救助站,第一时间保障了建站所需的大批棉衣、棉被、棉鞋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等物资,共为外来务工与流浪乞讨人员发放大衣、棉被、棉衣等4210件。

“四个一”社会救助模式成就“中国爱心城市(区)”荣誉

二七区“四个一”社会救助模式的形成与两个爱心超市的建立,使二七区的社会救助工作既有沟通热线,又有社会资源,还有庞大的爱心志愿者队伍,辖区低保、低收入、优抚对象、城市孤寡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保障对象在享受到政策保障的同时,又进一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救助。

“四个一”社会救助模式建立前,二七区每年收到的社会现金捐赠平均只有20万元左右,成立后接收现金捐赠平均每年达100多万元,接收各类捐赠物资平均每年都在50多万件,平均每年受理群众求助5万多人次。由原来的在逢年过节救助特殊人群,转变为现在全天候接听热线电话。实现了天天都是捐赠日、天天都是救助日,随时救助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众。

该模式运行3年来,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支持,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理事长甘英烈、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冯秋婷、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米勇生、福利司副司长王素英等上级领导多次来二七区考察,对二七区社会救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10月,二七区也荣膺中国首个爱心城区的荣誉。

筹建区级救助站破解特殊人群政策救助外难题

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准确判断形势,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做出了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正确决策,要求建立区级救助站,延伸服务管理内容,使这项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以人为本。

二七区率先在全市建立起首个区级救助站,对此类特殊群体展开专项救助。接到建站任务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连夜组织公安、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仅用半天时间圆满完成建站任务。

救助站共安置床位150张,购置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用餐器具等物品各150套,棉衣、棉被、棉鞋等物品一应俱全,投入工作人员30名。开展工作后,累计接收露宿街头的外来务工和流浪乞讨人员6700人次,平均每天近百人次。目前已基本实现二七区街头夜晚无露宿流浪人员现象。

二七区救助站紧邻火车站与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场所,在严格依照救助工作政策法规开展救助的同时,为妥善解决露宿街头现象,对流浪乞讨与外来务工人员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助方式,对进站人员不仅满足他们有衣穿、有被盖、有饭吃、有开水喝的需要,还为他们提供卫生、安保等保障服务;及时对人员进行分流,对核实身份的人员送返回乡,对有就业意愿人员由人劳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安排就业。

下一步,二七区将继续依托“四个一”社会救助模式,将救助站工作纳入全区“四个一”社会救助体系内,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和谐社会建设构筑坚实基础。联合“爱心110志愿者”,持续开展学雷锋关爱农民工活动,截至目前,救助站已经为71名农民工介绍安置工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1938 2013-06-17 00:00:00 一 二七区创新社会救助工作<BR/>破解政策救助盲点KeywordPh“你忙我帮,有忙就帮”成为二七人推崇的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