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专题 上一版3
从宜居社区到美丽家园 文明虹桥飞架金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秉承“人文、绿色、智慧、科技”发展理念,“硬”“软”实力并驾齐驱
从宜居社区到美丽家园 文明虹桥飞架金水
老妈妈服务队正在社区举办现场活动
社区文化生活展示
社区墙面做成公益宣传展示,美化了人居环境
金水生态长廊东风渠 张春雨 摄

家,是人们的心灵归宿,更是社会文明的组成单元,从“家”到“家园”,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管的过程中,金水区着眼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提出“人文、绿色、智慧、科技”发展理念,推动全域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辖区民众素质和城市道德素养,实现了文明风尚与经济建设的交织、回归,“硬”“软”实力并驾齐驱,传递出金水区干部群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正能量”。郑州晚报记者 王翠 通讯员 杜海营 王志勇 杨曦 文/图

温暖

改造扮靓人居环境

发动群众参与管理

数亿元投资,一年内550座无主管楼院升级改造完毕,受益群众超过11万。昔日的“脏乱差”如今变为“美佳净”。近年来,金水区着力改善辖区人居环境,创新社区管理制度,使一座座无主管楼院变得环境优美,居民们拍手称赞。

走进郑州市第二柴油机厂家属院,蓝灰色的楼体外墙非常醒目,新盖的存车棚里电动车、自行车分类存放,脚下的水泥地面平坦而又干净。

谈及家属院变化,67岁的张爱荣回忆了之前的情形。“每逢下雨这里都会积水,碰上下水道堵塞,院子里到处臭哄哄的。”张爱荣拿出那双曾经趟水用的拖鞋,“积水浅点儿就会垫着砖头过,如果水很深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她家里的墙上至今还存留着积水的印记。

“在无主管楼院问题上,我们有责任先行一步。”文化路街道办事处拿出34万元,对家属院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粉刷楼体楼道,平整硬化路面,更换下水主管道和下水管网,修整车棚,清运各类垃圾,居民们再也不用为“出门”而烦恼。居民看到政府投入资金为他们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唤起了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维护人居环境的意识。

区委书记郑灏东告诉记者,金水区原有无主管老旧楼院550个,2012年计划改造75个,剩余475个3年内改造完。有居民打电话、写信说,看到有的老社区整改后路平灯明,问什么时候他们也能住上这样的院子。“经区委研究,决定一年内把剩余的475个老旧楼院全部改造完。”

目前,金水区有市级文明社区27个、市级示范社区75个、市级示范单位(庭院)52家、一类社区66个。一类社区已占全区社区总数的43%以上。全区千余个无主管楼院,全部实现了物业覆盖,成立了100多个业主委员会。

向上 美化环境改变生活 文明意识蔚然成风

生活环境影响了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凝聚着居民的精神需求,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素养,正是在文化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

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荣华社区地处“破产一条街”,今非昔比,现在,仅用路平灯明形容这里已远远不够,因为这里还有一群比环境更美的人——“老妈妈服务队”。

周树枝就是志愿者一员,1995年的时候她就召集辖区退休老党员成立了“老妈妈服务队”,其中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有55岁,200多位队员,至今一直坚持志愿送演出到学校、工地、贫困户。十几年来,她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社区困难群众,不计任何报酬。从感化劳教青年,帮助他们重新生活,到拿着养老金资助社区困难户,替孩子交学费,周树枝的团队用真爱帮助着他人。

周树枝说:“我们和雷锋同志是同时代的人,很多人当过兵,战友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一直前进。”

“绿城社工服务站”隶属于南阳新村办事处,是全国第二家、全省首家扎根在金水区的专业化社工机构。成立6年多来,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年志愿者已达到7800余名。他们为375户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辅导,组织青少年小组活动137次,为87名儿童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为弱势群体募集善款20余万元,同190多户残疾人家庭建立帮扶关系。目前,绿城社工服务站已经与众多企业和院校合作,成为德育教育场所。

记者从金水区文明办了解到,金水区已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从根本上建立起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区里成立志愿服务总队,镇办和区直单位将成立志愿服务大队,社区将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各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加入成为志愿者,每月各机构都会有主题有活动。

向善 空巢老者安享天伦 道德承载汇聚真情

坚持依靠群众,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甘于奉献,人人乐于志愿”的文明风尚,是金水区志愿者工作着力点。

今年,金水区将全面开展“311类家庭”工作,帮助空巢老人实现家庭团圆梦。

“311类家庭”是金水区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帮扶模式,按照服务就近原则,每3名志愿者(其中1名未成年人)、一名空巢老人共同组合成一个帮扶小组。即3名志愿者+1户空巢老人=1个类家庭。“未成年人”参与结对帮扶,使他从一名“受助者”成为“助人者”,达到了“助人自助”的效果。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帮扶辖区60多户空巢老人。

“我们说家庭要共享天伦之乐,其实,老人的心愿就是子孙团圆,因此在志愿者选取方面,我们把未成年人纳入进来,不仅对空巢老者进行帮扶,也培养未成年者的家庭伦理观念,是一种道德行为的教育。”金水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为提升“四德”教育水平,金水区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构建了“全媒体”宣传格局的强势阵地,着力提升舆论影响力。与此同时,辖区商场、学校、社区楼院、公共单位到处可见悬挂的文明标语,各类文化宣传栏共计5000多个,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宣传氛围。

目前,全区全面铺开“道德讲堂”建设,实现了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村(社区)全覆盖,共计开展了800余场次“道德讲堂”,参加人员6万余人,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运作便捷的管理机制,编印了一批主题鲜明的宣传读物,建立了数十支宣讲队伍。道德教育实践基地、道德广场、道德街、善行义举“四德榜”,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遍布辖区。

为了深化“四德”教育活动,金水区开展多项评比活动,旨在树立社会文明榜样。“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道德素质,促进家庭美德传播;“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村镇、文明示范岗、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户、文明诚信市民”等创评活动,深化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观念;“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引导群众把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其中,人民交警杨华民、QQ奶奶张秀丽等把真情实感送进机关、企业、学校、村镇、社区,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全区掀起一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潮,数十名居民被评为2012年“郑州市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1944 2013-06-17 00:00:00 一 从宜居社区到美丽家园 文明虹桥飞架金水KeywordPh秉承“人文、绿色、智慧、科技”发展理念,“硬”“软”实力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