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招商难是目前国内产业园区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对有着一定工业基础的陕县来说也不例外。陕县县委书记高永瑞认为,如果陕县能够抓住一个企业并将其做大,然后以此向外延长产业链条,那么,主导产业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招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个最不像产业集聚区的地方诞生了最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园区。 数字 据了解,目前陕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汽车园区已拥有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园区内的骨干企业河南骏通公司,通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已具备年产5万辆专用汽车能力。今明两年,园区还将安排新上3个重点项目:投资15.2亿元,年产1万辆起重举升专用车项目;投资20亿元,年产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400亩的汽车主题公园项目。 A 以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发展 以主导产业拉动产业集聚 6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陕县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在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的装备车间,一台大型机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清林介绍说,这是一台12米长的一次成型转弯机,可一次转弯2500对。目前,这样的机器在国内只有两台,另一台在长沙的三一重工。 “其实这不算什么,骏通还拥有很多项国内领先技术,比如我们引进的英国多轮驱动技术,填补了中国多轮驱动列车产品和技术的空白,尤其是为沙漠、沼泽、矿区等复杂路面情况下军品运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对军队作战装备的水平提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复杂道路情况下的民品运输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平台和技术解决方案。再加上其他几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到2015年,预计公司的总产能达到8万辆,年产销量达到5万辆,年销售收入达300亿元左右。” 骏通公司的豪言壮语并非没有根据。在张清林的介绍中,目前骏通公司拥有多个国内第一:国内首条采用电脑控制的钢板开平线,可减少人员70%;国内首条采用履带传送的自卸车总装流水线;国内唯一且规模最大的自卸车上装涂装流水线;国内首家自卸车车厢采用抛丸处理,大大增加了油漆的附着力;由骏通公司自行设计、德国制造,世界唯一的自卸车厢体一次成型设备;等等。 陕县副县长王彦凯介绍,陕县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是以龙头企业为产业基础引领发展起来的产业园区。因为在整个产业园区的规划中,该县一直坚持以企业为主导进行产业规划。以骏通公司为龙头企业的产业园区围绕着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展开产业链条,一个在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园区也呼之欲出。 “企业的发展肯定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所以,我们产业园区的规划以企业为主导,既保证了企业能够紧紧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也保证了园区的发展定位准、接地气。”王彦凯说。 县委书记高永瑞则认为,产业园区的根本是企业,如果陕县能够抓住一个企业并将其做大,然后以此向外延长产业链条,那么,主导产业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B 尝试“组团”式发展 汽车产业园区在探索中前进 采访中,记者感觉,如果把眼光扩展到整个河南的产业集聚区,那么陕县的产业集聚区看上去是最不像产业集聚区的。因为在这里,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是分散的,是由各个产业园区“组团”而组成的。这就是陕县产业集聚区的“组团”发展模式。 所谓“组团”发展模式,是指以各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园区”形式共同组成了产业集聚区,通过配套的产业链条关系,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把项目引到集中开发的区域,实现多方共赢。这种“组团”发展的好处是,有效避免了产业园区内各种产业都有、各种产业又都不强的局面,实现了专业产业园区内关联产业的优势互补,通过延长主导产业的链条发展,推动集聚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县委书记高永瑞介绍说,陕县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上,一直倡导主导产业的集聚。经过多次考察、反复论证,县里决定依托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的产业基础,把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同时,根据陕县原有的工业优势,县里又规划了化工产业园区等其他“组团”。这样,几个产业园区的“组团”共同形成了陕县的产业集聚区。不过,虽然在各个“组团”之中都有产业侧重,但是在陕县整个产业集聚区内,仍然确定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这就是各产业“组团”集聚各自的产业链条,汽车产业“组团”则主导集聚区产业的大方向。 据了解,目前陕县产业聚集区内的汽车园区已拥有企业19家,除了汽车园区的主导产业,产业聚集区内的化工园区也初具规模,产业集群日见雏形,初步形成了1200万吨清洁煤、10万吨烧碱、10万吨PVC、10万吨氯乙酸、8万吨氯化石蜡等相关联产品循环产业链。 骏通公司副总经理张清林认为,这种“组团”模式使得在汽车产业园区内,企业能够和园区劲儿往一处使,专心围绕汽车做文章,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得企业敢于制定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规划,产业园区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