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吴秀英是我老伴,杨海连我也认识
我们都是陈寨村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湖南《长株潭报》与本报联动真情寻人
郑州晚报热线接到一个电话
吴秀英是我老伴,杨海连我也认识
我们都是陈寨村的
得知两位老人已去世,湖南老兵沉默了很久说“我找晚了”
陈子英老人与杨海连的小孙女(中)和大孙子孟风雷(右)在一起回忆当年的情况。
杨海连的家人根据报纸上的照片在仔细确认。
杨海连的小孙女在家里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手工荷包。
吴秀英的老伴赵心合拿着他老伴的照片回忆往事。

湖南《长株潭报》与本报联动真情寻人

郑州晚报热线接到一个电话

吴秀英是我老伴,杨海连我也认识

我们都是陈寨村的

86岁的文辉蜀老人一直珍藏着一个手工荷包,这个针线荷包是60年前常香玉慰问志愿军时送的。

荷包救过他的命,老人一直挂在皮带上珍藏着。

荷包上绣有吴秀英、杨海连两个名字。

上周六,郑州晚报刊登了《绣荷包的人,我们在找你》的真情寻人报道。

报道刊登后,晚报热线就接到两个线索,其中一个线索说,吴秀英和杨海连两人都是庙李镇陈寨村的。郑州晚报记者 廖谦 文/图

几位跟随常香玉一同前往朝鲜战场的老人对荷包没有印象

根据文辉蜀老人的回忆,这个荷包是在抗美援朝时,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去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时带去的慰问品。记者设法联系到“常香玉基金会”的房静女士。

记者从房静女士处得知,常香玉的女儿常如玉刚刚出国,但她们代表“常香玉基金会”对文辉蜀老人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带去祝福。

此外,她们还通过省内豫剧圈内的人士联系到当年和常香玉慰问团一起去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的几位老人。

经过“常香玉基金会”打听,当年跟随常香玉一起前往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的,有3个人,他们是荆桦、刘凤琴、韩玉生。

韩玉生当时年纪小,对有些事情记不太清楚,荆桦和刘凤琴还记得和常香玉一起去慰问的情况。

刘凤琴回忆说,当时确实去过46军慰问,什么时候发的荷包她确实记不得了,但她清楚地记得,常香玉慰问团一行是在1953年4月1日跨过鸭绿江赶往前线的。

在“常香玉基金会”编写的《纪念常香玉文选》一书中,荆桦也有一篇《往事难忘》的回忆录,记录了当年常香玉前往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的情形。但文中没有记载给志愿军发放慰问品的情况。

郑州晚报热线接到电话:吴秀英是我老伴,杨海连我也认识

正当线索陷入僵局时,本报热线转来两条线索,其中一条线索是一位叫赵心合的老人打来的,他说吴秀英是他的老伴,杨海连他也认识,都是庙李镇陈寨村的。他也跟《长株潭报》的记者联系过,确认了一些细节。

赵心合在电话里说,是他的大儿子先看到了报纸,他们一家人仔仔细细阅读了好几遍,他的女儿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赵心合说,他的老伴吴秀英和同村的杨海连都已经去世了,但他推测应该是她俩制作的。

吴秀英1935年出生,杨海连比她大十几岁,她们都会手工,都不怎么会写字,一起上村里办的识字班。

赵心合和吴秀英是1956年结婚的,没听老伴提起过给志愿军制作慰问品的事儿。

赵心合说,抗美援朝时他还在陈寨附近上学,和吴秀英、杨海连是一个村的。

当时村里很多妇女在家都给志愿军制作了鞋垫、荷包等慰问品,不过会做荷包的很少,大部分是做鞋垫。吴秀英手工不错,会绣花、做衣服帽子等。

常香玉当年也去过他们村子几次,为群众唱戏演出。

至于荷包上绣的“团界心”3个字,赵心合分析,不应该是地名,可能是当时村里的人文化都不高,把“团结一心”听成“团界心”,按着别人写的描着绣的。

杨海连的家人找到一个类似的手工荷包

在陈寨村的一条小街道上,记者见到了杨海连的大孙子孟风雷和小孙女孟秀君,得知老人已经去世5年多了,去世的时候90多岁。

老人的家人说,当他们看到报纸上“杨海连”的名字时,不敢确认就是他们的奶奶,奶奶的户口本上写的是“杨凯连”,中间一个字不对,但“海”和“凯”音很相似,他们的奶奶不识字,户口是后来才登记的,可能听音记录,不够准确。

他们说,看到报纸上手工荷包的照片,感觉很熟悉。

孟秀君说,她小的时候就见过奶奶做手工荷包,奶奶一直很喜欢做这样的手工荷包。“我回去找找!”说着她跑回家。

孟风雷又带着记者找到村里83岁的老者陈子英。

陈子英也参过军,他回忆说,村里当时都叫孟风雷的奶奶“杨海连”,一说“杨海连”都知道是她。

陈子英说,抗美援朝时他随四野在南方,1954年才回到家,和杨海连很熟。杨海连是大队唯一指定的接生员,村里的人口大部分是她接生的,老太太在村里的口碑很好,做了不少好事儿。吴秀英、杨海连,还有吴秀英的老伴赵心合他都认识。

说话间,孟秀君兴冲冲地拿来一个小荷包,这个荷包是四方形的,跟文辉蜀老人珍藏的荷包照片款式有几分相似,都有手工缝的狗牙边。

“只找到这一个了。我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做荷包,但没见她绣过照片中那样的花。”孟秀君拿着小荷包和报纸上的照片对比着。

几个人分析鉴别后认为,那个时期常香玉来村里演出过,常香玉去慰问志愿军带去了手工荷包,荷包上绣着“杨海连、吴秀英”的名字,这两人都在一个村,都会手工,杨海连还非常喜欢做手工荷包,家里还存有类似的手工荷包。虽然他们没有听到两位老人生前提起过此事,但这些细节巧合在一起,已经非常接近文辉蜀老人珍藏的荷包的特征。

得知两位老人去世,文辉蜀沉默了很久说“我找晚了”

《长株潭报》的记者王晓芳把郑州晚报记者调查的情况告知了文辉蜀老人。

“人找到了?怎么找到的?”文辉蜀没等王晓芳说完,迫不及待地问道。

“村里同时有叫吴秀英和杨海连的?还确实给抗美援朝志愿军做过礼物?”在听到记者的反馈后,老人很激动,说那十有八九靠谱。

“还有别的证据吗?”老人追问。

“常香玉去他们村子演出过。”记者转告。

“那更靠谱了!”老人有些兴奋,“那,人还好吗?”

“都去世了。”在得到记者这样的回复后,老人沉默了很久,之后又说,“谢谢啊……我找晚了。”

记者告诉他,对方家里都过得挺好,老人十分欣慰:“好人会有好报。”

《长株潭报》的记者告诉郑州晚报记者,文辉蜀老人能不能来郑州,还要老人征求儿女们的意见,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今通过两个城市媒体的爱心努力,老人的心愿总算有了着落。

真情对话

吴秀英的家人通过晚报

对文辉蜀说

感谢您还珍藏着这样的荷包

赵心合说,通过报纸的介绍,这个荷包出自吴秀英和杨海连之手的可能性很大。他十分感激文辉蜀老人还珍藏着这样的荷包,他祝愿文辉蜀老人健康、长寿!全家美满幸福!

杨海连的家人通过晚报

对文辉蜀说

我们一家人都是房东,吃喝不愁,不要担心!

杨海连的家人说,文辉蜀老人年龄那么大了,身体不方便,就不要来了,这份情谊他们记在心里。并通过记者转告文辉蜀,他们一家住在城中村,一家人都是房东,吃喝不愁,不要担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3944 2013-06-24 00:00:00 一 吴秀英是我老伴,杨海连我也认识<BR/>我们都是陈寨村的KeywordPh得知两位老人已去世,湖南老兵沉默了很久说“我找晚了”湖南《长株潭报》与本报联动真情寻人
郑州晚报热线接到一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