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0版:探秘嵩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少林武僧文武学校功夫小子背后的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少林武僧文武学校功夫小子背后的生活
教练丁雁飞
释永帝指导弟子们练习武功
功夫孤儿向来宾表演《感恩的心》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6月25日拂晓,一阵悠扬的歌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一群群少林小子冲出寝室,旋风般扑向宽大的练功场,灰布僧衣的释永帝巍然屹立在晨曦中,目光炯炯,扫视全场,缓缓马步下蹲,气沉丹田,蓦地冲出一拳。三千弟子葱郁如林,刀光剑影目不暇接,龙吟虎啸,乱云飞渡。

释永帝,俗名郭元帝,1960年出生在河南郸城县,因家境贫困,少小离家,投身少林寺,拜释行正大师门下,取法名释永帝。1991年开创了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

6月25日,记者来到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走近功夫小子,揭秘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郑州晚报见习记者 张朝晖 实习记者 李少丽

A

“功夫孤儿”的一天

凌晨5:20,起床铃声骤然响起,表演班(慈善阳光艺术团)弟子郑泽龙从床上一跃而起,穿衣、叠被,冲向训练场。

今年16岁的郑泽龙出生于登封市东华镇骆驼崖村,4岁父母离异。2010年10月,郑泽龙的父亲溘然长逝。年仅13岁的小泽龙不幸成了一个孤儿。释永帝将其收养并把他送到了该校“慈善阳光艺术团”,与200多名留守儿童和孤儿们一起学文习武。师傅的亲切关怀、班级教练的悉心指导和同门师兄弟的帮助,使愁眉不展的小泽龙笑逐颜开,他说自己在学校里很开心,很快乐。“师傅要我好好学习,我很感谢师傅,我要听他的话。”小泽龙说。

上午8:30,郑泽龙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他闪转腾挪,活如脱兔。赤日炎炎,郑泽龙觉得嗓子冒火,身上冒烟,练功垫子也晒得滚烫,师兄弟们端水一遍遍地往身上、垫子上泼,然后继续训练。上午两节课,中间只有10分钟休息时间。

11:30下课,郑泽龙到餐厅吃饭,大米、馒头,香味扑鼻的各种菜肴诱惑着他。

2:50~6:00,又开始了下午的课程。到文教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

6:30吃晚饭。接着是一个小时的晚课。

表演班教练员丁雁飞介绍,郑泽龙练功非常刻苦,从不偷懒,长进很快,“学校已经为他办理了有关出国手续,不久他将跟随师父到新加坡等国家表演。”

B

少年师兄的“方世玉梦”

郑泽龙的师兄杨长辉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话语里透出一种狡黠。他现年16岁,淮阳县人,3岁时父母双亡。2002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爷爷扯着年幼的杨长辉,叩开了少林武僧文武学校的大门。释永帝收留杨长辉为徒,“他是这一群孤儿的大师兄,功夫最好,很懂事。”释永帝说。13个年头过去,当年的黄头小儿如今已长成了英俊少年,小师弟们都称他是“少年方世玉”。“这里就是我的家,师傅就是我的父亲。”杨长辉一直在套路班学习少林拳法,小洪拳、七星拳、八极拳、通臂拳等传统套路打得出神入化。在释永帝的严格教导下,他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在班上总是前几名。杨长辉乐于帮助别人。孤儿、孪生兄弟谢佳昊、谢佳昕年方7岁,生活自理能力差,吃完饭碗就丢了,洗完脸香皂就不见了,刷完牙牙膏就没影了,杨长辉认真照顾他俩。“我的梦想就是将来帮助师父照看这些小师弟们,教他们练武,学文化,长大了回报师傅,回报社会,像方世玉一样,能帮助别人,做一个对大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C

教练的师长情怀

1998年春,13岁的丁雁飞拜师释永帝。现在是表演一队教练并兼任学校“阳光艺术团”团长。

回想拜师之初,师傅反复示范,直到他做得准确无误方才罢休。三伏天正当午,永帝师傅与丁雁飞一起练功,蹲马步一个多小时,头上、身上大汗淋漓,浸透了衣服,流进了眼里,但师傅纹丝不动,丁雁飞被师傅坚韧的毅力深深打动。自此以后,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在校园训练场练功,白天正常的训练课他仍是照常上课,晚上同学们上床休息了,他又独自一人到练功场练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丁雁飞超常的勤奋和努力,使他的武功大进。

丁雁飞先后在洛阳体院、省体院、成都体院深造,2004年担任学校表演一队教练。他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武术比赛,在国家级比赛上获得地躺拳第一名、双刀第一名。在省级比赛上,先后获得剑、枪第一,双刀第一,醉拳第一。2008年,参加“全球功夫之星”电视大赛,并随学校表演团先后赴东南亚、欧洲各国进行武术教学和表演。

慈善阳光艺术团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有10余名单亲儿童和孤儿,丁雁飞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兄弟。这些孩子的思想、心理与普通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教练员去关心他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影响,使他们适应群体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课余时间要经常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和思想诱导,比普通孩子难度要大得多,在思想上逐步引导他们,得需要时间,不能着急。”丁雁飞说。

D

从军弟子“大写人生”

徐振涛,河南省郸城人,12岁来到少林武僧文武学校习武。13岁在韩国夺得武术交流赛的银牌,15岁被评为国家一级武术教练员,多次在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他先后在安徽省和珠海两地武校任教。2005年12月,徐振涛弃武从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担任反恐班班长的徐振涛第一个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他和战友先后从废墟中共搜救和转移伤病员250人,转移群众680人;搬运和转移救灾食品36吨,救灾帐篷2600余顶,活动板房材料180余吨,为村民搭建帐篷1200余顶;抢收油菜、小麦等农作物52余亩;搬运和转移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彩电等重要财产6500余件;拆除危房140余间;转移玉米16吨;清理废墟168吨,清理焚烧垃圾49吨,疏通清理乡村公路5200余米,疏通清理沟渠6900余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令官兵信服的立功“神话”。入伍4年来,先后见义勇为10次,受各级嘉奖15次,参加总队和支队的擒敌术、执勤技能、反恐实战、抢险救灾等培训12次,结业考核取得9个全能第一、3个全能第二,次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两次被支队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他的事迹被载入2008四川青少年“巴蜀英才”年鉴,共青团资阳市委表彰他为全市十佳优秀团员,并推选他为资阳市优秀团代表,他光荣地出席了共青团四川省委团员代表大会。

E

校长的旷世大爱

1991年,释永帝创办了“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他以一代宗师的博大胸怀,定下了十六字办校宗旨:“扶危济困、广结善缘、弘扬武术、振兴中华”。

他从媒体报道中看到,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有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的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有的由亲戚代管,还有的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他暗下决心,要给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对贫困地区的学员,他免收或少收学费。 如今,他的武校已经有3000多名学生,最小的5岁,最大的18岁。

四川籍学员薛百谷是永帝大师免费招收的第一个弟子。学校不但免去了他的一切学费,而且管吃管住……

2012年8月18日,杭州萧山一对姐弟在家中,被邻居男子持刀袭击,弟弟死亡,姐姐头部被严重砍伤。释永帝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痛心,决定为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忧,给他们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决定免费招收1000名留守儿童到该校上学,学生只需负担餐费,而学费、住宿费等杂费全免。“现在还差300多个名额,我们继续面向全国招生。”释永帝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了他们将来能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自己和学校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捐助,但提倡爱心人士直接对困难孩子和孤儿进行捐助。”释永帝表示,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他反对有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孤儿骗取人们的捐助。

大爱无疆,厚德载物。释永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济世扶危的人生信条,或许这是他对佛教禅武文化的感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4814 2013-06-26 00:00:00 三 少林武僧文武学校功夫小子背后的生活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