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批评李娜
订郑州晚报
免费学网球
无缘4强
李娜遗憾告别温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批评李娜

新华社:娜姐,想说爱你不容易

回顾李娜的语录,从北京奥运会针对观众的“闭嘴”到法网针对球迷的“三叩九拜”,再到温网针对记者的“他还有脸来”,李娜的惊人之语更倾向于伤人之语。

其实李娜大可不必对这位记者耿耿于怀,媒体同李娜不存在利害关系,没有成为冤家的前提和必要。媒体的工作职责是向广大受众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这包括比赛状况,也包括选手状况。理论上讲,新闻记者可以问任何问题,被采访对象有接受回答、拒绝回答甚至顾左右而言他的选择权利。提问只有深入浅薄或刁钻合意之分,而无对错和好坏之别。只要问题的前提不存在刻意歪曲和恶意攻击,就没有问题。

李娜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球迷喜爱她真性情、有个性,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个性绝对异于任性和随性。这种区别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划分个性同任性的重要标准就是尊重。当公众人物在面对公众和媒体时,忽视了尊重,这种“个性”则不是魅力所在。

在李娜的概念里,打球比赛只是私事,无关他人。但广大球迷始终选择支持和关爱李娜,将李娜在网坛取得的成就视为国人和民族的骄傲,这其实源于朴素真诚的民族感情和凝聚力。一厢情愿也好,皆大欢喜也罢,李娜作为公众人物,客观上无法脱离公众,作为她收入主体的广告代言,实实在在依靠球迷和媒体的支撑。如果娜姐坚持我行我素,漠视球迷并无视媒体,换来的结果只会是:娜姐,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民日报:明星任性,应有底线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李娜、孙杨的开创性贡献不可替代、难以复制。但这样一份功绩,不足以成为两位中国体坛标志性人物将自身个性演化为任性的理由。

没成名之前,李娜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网球选手;成名之后,赛场上的她常因情绪失控而输球,赛场外的她也常因口无遮拦而被人误解。至于孙杨,如果不是教练朱志根的栽培,他也许还只是一个徒有天赋的游泳选手;可一朝成名之后,少不更事的孙杨却几度尝试着换掉自己的教练。

当年勇夺法网女单冠军之后,李娜的风趣幽默、机警率直曾令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当年称雄奥运泳池之时,孙杨的阳光帅气、有情有义也曾让人们颇为欣喜。但没过多久,李娜的“率直”就引来一次又一次争议,而孙杨的“任性”更让他身处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在李娜和孙杨身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彰显个性渐成潮流的时代,体坛明星的个性是否就该理所当然地尽情释放?当体坛明星的个性已经让世风良俗难以包容,这样的个性是否还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当体育明星的个性已经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任性,又有谁来约束这种可怕的任性?

人们可以包容体育明星不必事事尽善尽美,但人们也难接受让人不舒服的举止在体坛明星身上不断重复发生。需要李娜、孙杨警醒的是,人们接受一名顶级选手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当人们终于因厌烦而想要抛弃一名顶尖选手时,这个过程同样不会很长。

记者快评

新闻发布会

认证不认脸

李娜说自己也是学新闻的,但她似乎还不明白什么是新闻工作。对记者来说,采访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像新闻发布厅那种地方,记者有没有脸都能坐,因为这是记者的本职工作,新闻发布厅只认记者证,不认记者的脸。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记者采访温网,报道资格是从赛事组委会获得的,这与某一位运动员无关,也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球协会无关。

记者的脸,并不是李娜或某个大牌明星给的。如果一定说谁给了记者这个“脸”,那也只能是读者或观众。

“你想对球迷/粉丝/观众说点什么”,这本是一个非常平庸的问题,但上次李娜给出的回答太不平庸。所以,当那位记者第二次再提出这个问题时,它也变得不再平庸。如果没有真的把问题提出来,谁会猜到李娜会讨论起记者的“脸”这个话题?那位记者不但要坐在那儿,而且,他可以腰板儿挺直骄傲地坐在那儿。张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7118 2013-07-03 00:00:00 三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批评李娜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