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小说之王”走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著名作家孙方友昨天郑州病逝,享年64岁
“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
“小小说之王”走了
他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去年他还参加了本报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
■人物小传 孙方友:1949年生,河南淮阳县新站镇人。1968年毕业于淮阳县第七中学。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淮阳县新站乡文化站站长,淮阳县文联秘书,河南省文化厅干部,《传奇故事》杂志编辑,现为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 其作品包括出版《鬼谷子》《衙门口》《乐神葛天》等长篇小说,以及《刺客》《美人展》 《孙方友小说选》等中短篇小说集24部,计600多万字。代表作
▼孙方友正在家中写《戴仁权》时突发心脏病,这是他未完成的作品。

河南著名作家孙方友昨天郑州病逝,享年64岁

“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

他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去年他还参加了本报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

7月26日中午12时10分,素有中国当代“笔记小说之王”之称的我省作家孙方友正在家中写作时,心脏病突发,经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4岁。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省作协主席李佩甫、省文学院院长何弘、省作协副主席邵丽、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等河南文艺界人士闻讯后十分震惊,当天前往探望孙方友的家人。

省文学院昨天下午发布讣告称,7月28日(星期天)上午9时,孙方友遗体告别仪式将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郑州晚报记者 陈泽来 尚新娇 文/图

他正在家中写《戴仁权》时突发心脏病

昨天,孙方友的家人告诉记者,孙方友心脏病突发的时候,正在家中创作一篇叫《戴仁权》的小小说,小说写到一半,心绞疼,下意识将眼镜取下来放到旁边的笔记本上。等家里人赶到时,孙方友已经不能行动,家人立即将他送往附近的河南省中医二附院抢救,但终因心力衰竭,与世长辞。

孙方友的创作室在一栋复式阁楼的二层,家中体积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长列书架。孙方友生前就在这间书房里坐拥书城,和中外作家谈心。

孙方友从25岁开始写作,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依旧在孜孜不倦地创作。在孙方友位于南阳路华林都市家园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孙方友的弟弟——著名作家墨白。墨白称,孙方友三四年前就发现自己得了心脏病,去医院做检查时,医生告诉他由于发现病情较晚,心血管已经严重钙化,不能做支架和搭桥手术,只能定期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数年来,孙方友曾多次由于心脏病突发送医院抢救,均有惊无险,但想不到这次终于还是晚了一步。

就在7月20日、21日,孙方友还特地赶回老家周口淮阳,协助中国作协创联部、省作协举办“周口作家群”崛起现象座谈会。孙方友是河南淮阳人,由于他在文学事业上的迅速崛起,带动了淮阳新站的文学青年们的文学创作,墨白就首先得益于哥哥孙方友的文学启蒙。在这个小镇上,催生出柳岸、李乃庆等6位中国作协会员。

数年来,孙方友给本报投稿50余次。去年底,孙方友随同李佩甫、何弘、王剑冰等9位省内著名作家,参加了本报组织的“文学豫军走基层,豫酒宋河展雄风”活动。活动结束后,他写出了3000字长文《彭雪枫与鹿邑酒》,本报2013年2月1日予以全文刊发。6月6日和6月20日,孙方友再次在本报副刊首发了他的新作《卖猪仔》和《一九五八年的羊肉汤》。

作为作家的孙方友,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小小说方面独具慧眼、匠心独运,因此孙方友被文坛赞为“小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是“百科全书”、“百姓列传”

张一弓(著名作家):方友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是一位真正的来自“草根”的写作者。我们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次笔会上认识的,那时开会吃饭也要交粮票,而方友没有粮票,来开会时便要从家里把口粮掂到粮站,换成粮票来开会。与我们这些能吃上商品粮的相比,方友总是表现出比我们更多的质朴和厚重。他每次开会都要熬夜,都要写出新作品,而且渐渐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带有浓郁的“草根”味道和色彩的笔记体小说。方友实在是一位勤恳而精明的庄稼汉,他不动声色地在村边、地头、沟壑旁开垦出来了一块块的“小片荒”,逐渐连成大片,长出了成片的好庄稼。他便在他所营造的一片绿色中不做声地去了。

李佩甫(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孙方友是我的老大哥,老朋友,我们常年在一起探讨。他当上专业作家后,有一句名言,“我要张开所有毛孔吸收国内外文学营养”。方友患病时,我曾去看望过他,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很是意外,这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何弘(河南省文学院院长):方友是河南作家中很重要的作家,在小小说领域创作突出,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的小说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营养,用艺术手段写出了家乡的民俗、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真实的艺术的陈州,在文学界起到广泛影响。从这个层面讲,他是最富有中原特色、最具广泛意义的作家。他的去世是河南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文学成就

继蒲松龄之后

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评论界认为,“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陈方友“陈州笔记”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小镇人物”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从19世纪以及到21世纪初始,他的“新笔记体小说”讲述了百年的历史。

孙方友笔下的陈州,就是今天的淮阳,他笔下的小镇,就是颍河镇。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立传,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根基;以人物命运为纲的叙事策略,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风格。到目前为止,“陈州笔记”已有320余篇,“小镇人物”已有360余篇,前前后后近700个人物,这些构成了颍河镇的血肉与灵魂,可谓气势磅礴。在孙方友的笔下,颍河镇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染纸上,可谓生生不息;在一个小小的颍河镇上,孙方友绘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名家追忆

“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很难过。他的小小说,显然得益于中国古典笔记小说,有容量,耐咀嚼,极精粹。他刚刚退休,是一个勤奋的有富矿的作家,还应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著名作家南丁

“方友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突然去世,我确实接受不了。前几天,我们还有联系,他对我讲,心脏有些钙化,医生说做支架可能有危险,我反复劝他,不做支架更危险。方友的去世给文学界敲响警钟,作家不仅要创作,也要注意健康。”

——著名作家张宇

“‘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时下有人把孙方友和蒲松龄相比较,足见孙方友小说的品位。《小镇人物》《陈州笔记》共有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时代、各种性格命运的数百个人物,不仅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明、鲜活的特征,而且留下具有历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关于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他的小小说是可以当《史记》读,当《世说新语》看的。《陈州笔记》可称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小镇人物》则是底层人生的‘百姓列传’。”

——著名文学评论家孙荪

“当主流文坛浮漾着泡沫和垃圾,以强势力量带动着势利的潮流呼啸而过的时候,孙方友守持着沉静的心态,坚持着民间立场,沉醉在家乡的人物和故事里。他讲述的是个体生命对历史的关照,乡土文化对人性的诠释。若干年后,那些轰动一时的宏大叙述湮灭之后,《陈州笔记》将因它的民间性、因它的野史的价值而显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著名作家田中禾

我和孙方友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相识于1982年,从那时起不断看到他的作品出现,在文学界名气渐长。拍电影《乡村女教师》时,我首先想到请孙方友写剧本,因为女主角原型李灵是他家乡周口人。感谢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剧本创作。

他送来的几本书还在案头,可谓睹物思人。前不久,我们还在一起谈论文学写作,他说还要继续写“陈州笔记”系列,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令人唏嘘。

——河南省省直作家协会主席赵世信

孙方友本身也书写出一种人生传奇。小小说发展30年来,孙方友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陈州笔记》《小镇人物》构建了中国小小说发展史上一道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景。2003年,孙方友凭借《神偷》《雅盗》《蚊刑》《霸王别姬》等10篇佳作摘取了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2011年他荣获了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他还可以写出更多优秀的小小说作品,我为他的去世感到遗憾。

——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杨晓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85157 2013-07-27 00:00:00 六 “小小说之王”走了KeywordPh他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
去年他还参加了本报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
河南著名作家孙方友昨天郑州病逝,享年64岁
“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