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少林弟子的硬汉柔情温暖一座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少林寺开仓放粮,到如今众武僧“以校养孤”
少林弟子的硬汉柔情温暖一座城
释永帝在给孩子们讲课

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让我们见识了少林弟子匡扶正义、不畏强权、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但,他们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2012年底,农民工刘红卫寒风中客死立交桥下,10岁儿子被少林慈幼院收养。不久前,少林武僧释永帝创办的武校广发“英雄帖”——招收百名孤儿、千名留守儿童免费到登封上学。“少林孤儿”始浮出水面。硬汉与孤儿,他们之间究竟会上演怎样的故事? 郑州晚报记者 杨观军 王战龙 登封报道

20余年,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收养200多名孤儿

8月6日,登封,远山如黛,袅袅雨雾环绕山峦,恍若人间仙境。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孩子们诵读国学的朗朗读书声响彻校园。

这是登封一所“养孤”最早的武校。

典籍中记载少林弟子扶危济困的故事并不鲜见,像饥馑之年广施粮食。

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周边县市民众逃荒到少林寺,少林寺开仓放粮,施粥舍饭。走投无路的灾民,就在少林寺周围留了下来,先是成为少林寺的佃户,土改后成为居民。

少林寺“慈善济世,收养孤儿”的义举,亦不乏现代版,且至少可追溯到20多年前。

释永帝,少林寺武僧团首批武僧,1993年创办学校,学校前身就是“孤儿院”。

上世纪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少林寺门口便多了许多负笈千里的“仰慕者”——全国各地痴迷武术的少年。

释永帝说,当时他在少林寺门岗轮值,“来的孩子,大多衣衫褴褛,身无分文”,他即临时收养,“如果能联系到家人,就写信联系,给他们一点路费回家”,联系不到的只能安排在寺院后山帮工,暂居于此。

当时,少林寺后山有30多亩地及3孔窑洞,由释永帝的父亲行修大师负责管理——行修大师是虔诚的佛教徒,“每月15元的收入一分不留,全部用于收养孤儿的日常开销”。

随着慕名者增多,释永帝租赁附近老百姓的民房,带着孩子白天干活,晚上习武健身。仅1993年,跟随他生活的孤儿就有13个之多。“父母健在,家庭条件差不多的,看到孩子热衷武术,就交点钱,而这些钱全部用于其他无家可归的孤儿。”

同年,经登封市教育局批准,成立“少林俗家弟子功夫馆”,后因少林寺景区改造,学校迁至登封市区,改名为“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

与其他民间救助机构不同,释永帝的武校不接受外界捐赠,也不向政府伸手要钱,外界称之为“以校养孤”,即孤儿所有费用全部由学校独力承担。

20多年间,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成长为3000多人的登封四大武校之一,释永帝收养的孤儿也有200多人,资助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上千人。

8年多,少林慈幼院收养300多名孤儿

嵩山山麓,一座并不显眼的院落,聚集着一群孩子,或趴在桌上看书,或在“对弈”——棋盘上,左突右进,直捣敌营。

灰衣僧人延芷一推开门,喧闹的教室突然安静。在进入教室之前,延芷特意交代记者,“不要打探孩子们的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触及的过去,或父母突遭横祸,或父死母亲消失无影等。

他们都是少林慈幼院收养的“少林孤儿”。

少林慈幼院始创于2004年,8年多时间,收养孤儿300多名,“现长期生活于此的有102个孩子”。早在2003年,少林寺就联合河南慈善总会发起“千名孤儿救助活动”,救助了1039名河南地区孤儿,少林寺每年提供560元救助金,直至18岁。

“暑期是慈幼院最热闹的时候。”延芷告诉记者,在外读书的孩子陆续放假归来。

慈幼院没有专门的学校,所有孤儿都被安排在周边学校上学,“和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周五放假“回家”——慈幼院,周日下午返校。

“所有生活、学习费用均由少林寺负担。”延芷师傅说,严格意义上讲,是负担到孤儿年满18周岁,但“只要愿意,有能力,上大学、考博士,少林寺也供养。”

孩子们生活规律,上午,诵读《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国学经典;下午,跟随少林寺武僧团师傅习武强身。

在这儿,并不要求孩子们像出家人一样食斋吃素,“孩子们需要全面营养,现有3名女老师负责孩子们的起居、饮食”。

关爱孤儿,从精神呵护开始

少林寺慈幼院平日对外封闭,只接受暑期来此支教的大学生义工,但也必须遵循“不触碰孩子隐私”等“清规戒律”。

孩子们所在的学校也被要求对孩子身份信息“保密”。杨文霞,登封市区一小学校长,她说,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大多孩子性格孤僻敏感,“有些女生甚至对生理状况一无所知”。

此前,一亲历之事对释永帝触动颇大,早年间收养的一个孤儿,天资聪颖练功刻苦,曾在“武林”中小有名气,后离校,多年时间,没有一封信、一个电话,释永帝对此颇为不解。

某天,在学校,偶然一幕,释永帝“顿悟”,有人当众喊一个孩子“孤儿”,小孩突然变脸:“谁再喊我孤儿,我跟谁急!”

此后,释永帝将学校的另一块牌匾“登封市少林孤儿文武学校”更名为“慈善阳光艺术团”。学校也专门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畅通孩子们倾诉和求助的渠道。

小辉(化名),16岁,老家周口淮阳,3岁时父母双亡,2002年冬,流落登封街头被释永帝收养。

现在的小辉,少林拳法、小洪拳等传统套路打得出神入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在班上名列前茅,他常帮老师照顾年幼的孩子,被师兄弟们称为“少年方世玉”。

他曾在作文中写道:“我的梦想就是将来帮助师傅照看这些小师弟,教他们练武,学文化,长大了回报师傅、回报社会,像方世玉一样,能帮助别人,做一个对大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硬汉柔情影响一座城 登封不从善款中提留一分钱费用

“过去没有专门的慈善机构,大部分孤儿都往寺庙里送,寺庙在历史上一直充当着民间慈善机构的角色。”释永帝说。

佛门的慈悲济世情怀也使得登封慈善事业后来居上,成为一座“首善之城”,济贫救弱、关爱困难群体等感人故事层出不穷。

比如,石道乡62岁农家妇女陈快乐,自筹资金12万元建幸福老年院,专门照顾家庭贫困的农村老人;大冶镇老井村支书刘庭杰捐资1亿元,为乡亲建新型农村社区。

…… ……

2013年4月,登封慈善总会的“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文物帮扶项目”荣膺“中国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李双群,登封市民政局副局长,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她说,和其他地方慈善机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登封慈善总会工作经费由政府财政供给,不从善款中提留。

“善款和办公经费分开管理,保证善款一分不少全部用于慈善救助。”李双群说,捐款及使用明细全部在登封电视台及登封慈善网上“广而告之”。

采访结束时,释永帝和延芷师傅不约而同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希望媒体能对“招收孤儿上学”广而告之,让更多的孤儿来此上学。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0344 2013-08-10 00:00:00 六 少林弟子的硬汉柔情温暖一座城KeywordPh从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少林寺开仓放粮,到如今众武僧“以校养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