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社部:单位临时工不得超10%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社部:单位临时工不得超10%
“一刀切”式比例控制是否可行? 专家:不能一切了之

“辅助”干着“主力”的活;工作冲前头,工资拿零头;成“棘手”事件推责“挡箭牌”……近年来,劳务派遣市场日渐红火的同时,一些矛盾也日益凸显。7日,人社部发布《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辅助性岗位用工比例拟不超过10%。

面对3700多万劳务派遣工的庞大群体,“一刀切”式比例控制是否可行?如何科学应对劳务派遣市场“成长的烦恼”?记者进行了采访。

劳务派遣比例动辄过半,10%的可行性有多大?

“人社部门拟具体规定劳务派遣人数具体比例,这还是第一次。”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这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将得到有力规范,但实施起来,还有不少困难。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工只能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10%适用于辅助性岗位,但由于一些单位用工不规范,岗位性质界定模糊,因此,辅助性岗位用工占据用工总量的大多数,往往被统称“临时工”。

记者采访发现,执行10%比例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私企,而在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银行、电信、电力等行业,劳务派遣人员比例甚至可达70%。

“编制”是一道坎。安徽省某市辖区城管局有各类城管人员120余人,其中协管就有95人,占八成之多,承担着130余项工作。

对企业而言,成本是最大阻力。11家公布“临时工”具体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6家银行的“临时工”占比超过20%。

是减少人数还是改变待遇不公?

“我国正处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高峰期,待就业量巨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最先减的不是‘人数’而是‘不公’”。

盘点各岗位劳务派遣用工情况不难发现,劳务派遣主要分布在环卫、安保、服务员等后勤和一些工业企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这些群体是劳动纠纷“重灾区”。

问题一:工作冲在前头,薪水拿着零头,同工不同酬。

记者调查发现,同工同酬虽然入法已有一月余,但严格执行的单位寥寥。

问题二:身份是临时的,用工是长久的。“答应干得好就转正,但好像是个无底洞。”这是许多劳务派遣人员的困惑,大量劳务派遣人员长期在用人单位中固定的主营业务岗位上服务,被称为计划经济时代之后出现的“长期固定临时工”。由于“身份”不同,两种劳动人员的社会保险、奖金福利等待遇更是相去甚远。

问题三:生病工伤,一辞了之。近年来,由于工伤、怀孕等原因被辞退而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一旦有纠纷或是出现更年富力强的人,就会随时被裁掉。

还有一些劳务派遣人员被当作推脱问责的“挡箭牌”和“替罪羊”。

“超标”的名额哪里去,考验政府智慧

“两天没睡好觉,本来就业就难,万一我成了那10%以外的人,生计怎么办?”一名环卫工人说。如果新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分流出数量庞大的劳务派遣“超标”人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更令人关注。

专家认为,不能一切了之,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却造成了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的“大”问题。如何解决被“砍”掉的这部分人的就业安置,考验政府智慧。

“整治劳务派遣滥用现象,还应防止步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乱了就管’的怪圈。”郑秉文认为,除数量控制外,应多管齐下想办法,督促用工单位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发挥好工会的监督职能,倒逼企业实现规范用工。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0389 2013-08-10 00:00:00 六 人社部:单位临时工不得超10%KeywordPh“一刀切”式比例控制是否可行? 专家:不能一切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