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站收购纸媒后何去何从
“楼顶别墅”不只是违建问题
期待民航业释放更多市场活力
职务消费不能成为“福利蛋糕”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评
职务消费不能成为“福利蛋糕”

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住酒店不住五星级”好像就不能工作,“坐飞机不坐头等舱”似乎就有失威严。官场文化中酝酿的那点攀比劲,在职务消费中暴露无遗。毕竟,职务消费扯上“因公消费”这张虎皮,即便要追究责任,只要手续做得齐全,账本能够蒙混过关,这部分官员也不大害怕审计部门的查账与问责。更何况,此类现象,也非一家部门、几个领导的事情。因而,这些领导干部摸准了“法难责众”的脉,便敢堂而皇之地铺张浪费。

这些领导干部如此挥霍浪费,浪费的是公共财政的真金白银,是纳税人辛勤劳动的血汗钱。更何况,部分领导干部按照组织规定,已经享受到了一定的级别待遇,获得了高于一般公众的福利。在这样的情形下,仍不满足利用公款供自己消费,心中可存一点儿“为人民服务”的劲头?

纵览报道,职务消费在一些地区,已积重难返。按照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说法,“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然而即便如此,这样一笔总和巨大的开支,鲜见有地方机构、部门和单位,因为职务消费超支,陷入资金不能周转、单位无法运作的困境。

这就是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描绘的陋规:个别基层官员,给上级送“孝敬”的丑习,现在仍在发挥作用。如报道中相关人士所称,某地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这些钱,足以填补由干部奢侈消费造成的财政亏空,保证部门的运转。

现在,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令职务消费的浪费情形有所好转。从表面上看,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少了很多。不过,如果更深入地探究,遏制“不落腰包的腐败”,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则少数领导干部的特权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除。个别人士还抱着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二则,这种职务消费浪费的现象,已由个别领导的个别行为蔓延开来,职务消费成了他们的利益均沾的福利品。

向这样的陋习开刀,就是在动他们的利益蛋糕。职能部门应有“自我革命”的精神,砍掉超支的消费金额,规范部门职务开支。比如,借助现有的内部监督渠道,清查各部门私立的小金库,并追查其资金来源,若有违规者,坚决惩处。

此外,还应建立阳光预算网络平台,让各部门领导干部、甚至普通员工的公款消费情况,均能一览无余地公开于监察部门与公众监督的视野。比如据8月13日《新闻晚报》报道,上海今年将启动乡镇“三公”预算和决算经费的公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将延伸到“最后一站”。而这样的探索,无疑应该尽快形成自上而下的对接。 □杨兴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3657 2013-08-14 00:00:00 三 职务消费不能成为“福利蛋糕”KeywordPh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