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四个班子争送钱”折射权力生态恶化
“常态化抽查”不是财产公开的跬步
局长坐“蒸笼车”走的是群众路线
《同一首歌》停播后如何力避作秀式节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常态化抽查”不是财产公开的跬步

个论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反问:官员财产公开是否真的进入了停滞期?但事实上,总有些关乎此的消息不断出现在新闻纸上,这催人格外五味杂陈。日前,浙江武义县纪委首次抽查核实“县管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了5家单位37名领导班子成员,其中11人在核查前补报了此前漏报事项,内容基本为房产,最多者漏报3套,且漏报最多的3人均为党政正职。据悉,该县已决定将抽查常态化,每年都要以此核查“县管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这哪里是漏报,简直就是不惮大白于天下的官员财产瞒报——相信这是许多人读完该条新闻后的第一感受。但我仍然得承认,对比此前其他不少地方的官员财产申报作为,或者说是他们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浙江武义县至少体现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直面姿态。

关于官员财产公开的任何微小推进,都令人欣喜。只是,武义方面所谓的“常态化抽查”真能成为推进性的跬步吗?新闻中说,当地有三成官员漏报财产,漏报最多的3人还均为党政正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补报的11名干部在书面说明中直白地说,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认为申报是“走过场”。可以想见的事实是,这种以当地主要领导带头的、发轫于对申报本身不屑一顾心理的瞒报现象,即便抽查再常态化,如果仅以报道中的廉政谈话与做出详实说明手段来进行“惩戒”,那么,申报依旧会成为形式主义。

之所以说常态化抽查只会催生形式上的财产申报公开,是因为武义县的此种举动,看似是以纪委和常态化约束的路径来履行,但实际上依旧止步于组织监督与内部监督,所谓的民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是缺位的。民众与舆论既无法核实官员财产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即便质疑,他们也找不到明确的反馈渠道,甚至,因为天生的不信任感,他们对官员财产申报本身就已“冷静视之”了。

在谈及官员财产申报时,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曾经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官员财产公示目前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欠缺的,一个是社会诚信体系,第二个是信息统计的体系。该说法自然有其道理,两者难免让官员财产申报“偷工减料”。但这种表面视之无解的“死结”真的无法打开吗?关键可能还在于切实扩大官员财产申报的能见度,既让财产申报内容能够完整地被公示,也让公众对公示结果拥有质疑与反馈的渠道,并且经由此对官员的虚假申报行为产生威慑力,如此,官员的真实财产申报与公示的突破才是可期的。

不必否定的事实是,基于种种既得利益者的不服从与障碍设置,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在中国依旧难以一日速成,它是一项渐进的系统性工程。改革当然不可能生而完美,但改革必须要有看得见的进步,否则,就无法成其为真正的跬步,以至千里。 □王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4567 2013-08-16 00:00:00 五 “常态化抽查”不是财产公开的跬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