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19版:时政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核心提示 “重读郑州”:无论你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郑州老居民,还是移居郑州的都市新人,你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亘古与前世了解几何?在它厚厚的古遗址下,沉积着怎样的金戈铁马、灿烂文明?近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国晚报协会2013年会长会议上,“郑州:中华民族最早文明之地”引起全国晚报总编辑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也成为会议之外热议的话题。郑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知和再次打量。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所属媒体官博、微信及全媒体集群,今起将开设“重读郑州”栏目,以此梳理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进程中的历史文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穿越时空深处的一个个“郑州记忆”。本栏目将追溯郑州夏商周文化之绝唱,对话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仰望5000年的黄帝史诗、追寻3600年的不间断城市史……历史长河之灿若繁星。栏目将带你重读郑州、发现郑州、认识郑州,激发你热爱郑州、奉献郑州,找寻郑州人心中最软的情怀,释放郑州正能量,打开历史记忆之窗。“重读郑州”,破译八朝古都历史宝库的层层密码。古老的城市之光,穿越风尘,照耀未来。 本栏目面向广大市民征集相关素材。你可以将精彩的故事(2000字以内)写好后直接寄给我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我们会派记者前去采访。栏目刊发文章将结集成书出版,同时我们也征集对本报已刊发过的人文地理拍成微电影(10分钟以内)的爱心企业和个人。所拍微电影将在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集群播放和报道。 我们期待你的加入,我们需要你的分享。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电话:67655583 邮箱:zzrbszbb@163.com QQ:15361384 微博:http://weibo.com/zzwanbao 微信:zhengzhouwanbao “大禹化熊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王锁蛟”、“启母化石”……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大禹一直是个神话传说人物。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使大禹逐渐从神话传说走向现实。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籍文献的记述,把人们的视线指向了嵩山,也指向了嵩山脚下登封东南的告成镇。这里唐代以前叫阳城,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中华文明的帷幕是从这里拉开,继而谱写出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吗?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杰祥介绍说,为寻找夏墟,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考古学家便开始在登封告成镇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59年发现的“八方遗址”内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1975年至1982年,在“八方遗址”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即王城岗遗址,后称之为“小城”。 “当时出土了大量龙山晚期的精美陶器、骨器和人殉坑。这些东西表明这是一座级别很高的遗址,因为其地点和年代皆与‘禹都阳城’的遗址相吻合,因此,当时我们就有了禹都的设想。”参加发掘的郑杰祥回忆说。 主持发掘工作的是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他也十分赞同王城岗这里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的说法。而同时在告成镇的东北部调查并试掘的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阳城”,出土的许多战国陶器上均印制有“阳城”和“阳城仓器”的篆体陶文戳记,表明东周时期的“阳城”就在登封告成,这为禹都阳城在王城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旁证。 然而,彼时发现的遗址,与国内其他地方发现的同时期遗址相比,面积相对较小,如果就这样断定它是大禹所建的都城,并不能令人信服。 就在考古界对此进行激烈争论之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采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对王城岗遗址重新发掘,于2004年在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 “考古人员在文化层上清理出许多拳头大小的坑,它们密密麻麻,一个紧挨一个。”郑杰祥说,这是当年夯筑城墙留下的“夯窝”遗迹。这些夯窝表明,当年人类修筑这段墙时,大型夯筑工具还没有发明,整个夯筑工程是古人手持鹅卵石等工具,一下一下砸出来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李伯谦告诉记者:“经过多学科众多专家的联合攻关,最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宣布:王城岗是夏朝初期都城即禹都阳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从而为禹都阳城的说法做了科学定论。”在谈及禹都阳城的史学价值时,李伯谦说:“中国大一统国家历史自夏禹开创,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11个历史时期,绵绵4000余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而这一伟大发展历程的开端正是从郑州起步的。”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苏瑜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