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来来回回,杨小周在蓄水池工地上不知走了多少趟
看到村民用上了山泉水,杨小周(左)笑开了花

上接AA02版

开山引山泉水终进村民家

2012年,北庄村修好了一个面积4000平方米的蓄水池,山泉水通过引水管道流到这个蓄水池里储存起来,再通过总闸和安装在各个村民组的分水闸控制放水,杨小周专门安排了几位村民负责放水事项,在已经铺好管道的村民组,只要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专人开闸,把储存的山泉水接到村民的水窖里。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北庄村却发现,原来使用的消防水管已经变成了质地很好的塑料管。

在一户村民家,记者:“这水真大啊!”

村民:“这可是从山里抽出来的水,跟矿泉水一样。”

记者:“放一池子水能喝多久啊。”

村民:“一年,这水喝着是甜的,没一点啥腥味儿。”

村民杨玉珍家里已经安装好了水龙头,通过水窖里的水泵把水抽上来,拧开水龙头,山泉水就变成可以直接使用的自来水。

她家已买了洗衣机、装上了浴盆,杨玉珍操作着给记者看:“可以在家洗澡,两个水管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凉的。”她说,没有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能用上自来水。

和杨玉珍大妈一样,附近一些铺好管道的村民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自家装上了水龙头,对于北庄村的乡亲们来说,这曾经是一件想也不敢想的事。

这几天天旱,一些离水闸近的人家开始用水浇地了。

村民:“旱涝保收,过去根本想都不敢想,现在的收成,增加一两成根本没问题。”

用上了山泉水的村民们兴奋不已,然而由于北庄村的2000多口人分布在7个村民组,地下管道的铺设只通了两个,这意味着还有不少村民仍然无法用上山泉水,按照杨小周的计划,就是要把通往各个村民组的管道全部铺设完,形成一个地下管道网络,让2000多位乡亲都能喝上山泉水,经过一年多时间加班加点的施工,最后一段管道马上就要铺设完毕了。

杨小周:“这是去年就埋好的管子,现在又接了一根,上面还有几户人家,把这管子连通了,我们整个村里各自然片的水网,全部都连通了。”

记者:“你们一天干多长时间啊?”

村民:“今天就是早上6点来的,到现在还没回去呢,三天了,四个人挖了160米,现在只要说是埋管子(水管)整水的,都提着劲儿呢。”

为了让每户都用上水,一年多来,杨小周一直在忙着两件事,他一边带领着村民加紧铺设管道,另一边又开始新建一个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大蓄水池。

杨小周:“这个水池建成了以后,能再盛6000立方米的水,加上山上那4000立方米水,有一万方水,到汛期的时候,所有村民的400多个水窖,全部给它放满,可以用半年。”

一个蓄水池的水量无法满足全村人的用水需要,去年记者采访时,杨小周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带领村民开始修建第二个大蓄水池,当时,杨小周为了省钱,他还和附近修高速公路的单位协商借用挖掘机。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短短一年时间,第二个大蓄水池就已经修建好了。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完工的?”

杨小周:“上一个月。”

记者:“我都认不出来了。”

杨小周:“你们上次看的时候,这个完全没有挖,破破烂烂的,现在已经全部建好了。”

记者:“现在这两个水池子是不是能满足全村人喝水了?”

杨小周:“可以了。这两个池子建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自来水,家家户户就可以通自来水。”

一年多来,施工队加班加点,二号蓄水池已经建好了,如今,管网也即将铺设好。

让全体村民都吃上水的想法,正按照杨小周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但许多村民并不知道杨小周的心里却压着一块大石头。

杨小周:“建水池那个施工队,刚才又打了两个电话,我也不好意思接了,确实是在想着办法呢。”

记者:“他打电话打得多吗?”

杨小周:“一般一天都是打一两次。”

原来,修建第二个蓄水池花了100多万元,巩义市水利局和镇政府已经相继拨了70万元,如今,村里还欠着工程队30万元没有着落。

记者:“工程款欠了多久了?拖了有多久?”

杨小周:“当时说是水池子顶只要封顶,就给人家付款,现在已封顶一个月了。”

杨小周说,眼下天气干旱,一号蓄水池里的水很快就用完了,要赶在汛期来临前,把二号蓄水池刷洗清洁好,很快地投入使用。

记者采访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桑拿天,北庄村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村子里一片寂静,但杨小周还是放心不下刚刚建好的二号蓄水池,执意要去看看。

记者:“这会儿去很危险啊,这么多闪电什么的。”

杨小周:“没有事,没有老大的问题,我们抓紧时间回去,如果一号水池流满了,那个水就自动流到这边了,看看这管道会不会堵。”

雨越下越大,杨小周告诉我们,这场大雨来得很及时,乡亲们再不会因为蓄水池没水而发愁了,然而一想到二号蓄水池的欠款问题,杨小周又变得闷闷不乐了。

3

为群众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不仅使得整个北庄村的旱情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而且也让快用完的蓄水池有了新的水源保证。第二天一大早,雨刚停,杨小周就赶紧到隧道的一头查看水源的情况。

记者:“这就是你的梯子是吗?你多长时间要爬上去(一次)?”

杨小周:“有时候两天,有时候一个星期。”

记者:“你注意安全啊。”

杨小周:“哎呀,这没事,你不用害怕(有事)。”

记者:“这不结实啊。”

杨小周:“哎呀,两个人都没有事。”

杨小周熟练地爬了上去,看到昨天的大雨让水池蓄满了水,杨小周非常兴奋。

杨小周:“昨天下的那场雨是今年最大的一场雨,所以这场雨下了以后,山上的泉水肯定要大。”

查看完水源,杨小周又通知大伙到二号蓄水池,把暴露在外的管道埋好。

杨小周:“山上的泉水都下来了,最主要把这个管子填好,不要叫暴晒,以后就永远固定到(地)底下了。”

村民姜应召专门负责放水,他说:“这段时间村民的用水量很大,(要水的)人家太多啊,你今天承诺他(村民),你不用管了,迟两天给你放,迟五天你没有给人家放,迟十五天还没有给人家放,见了他们都是骑着摩托车赶紧溜,都不敢从村里面过。”

杨小周心里清楚,眼下,当务之急是把刚建好的二号蓄水池尽快投入使用,但因为欠款,蓄水池的入口已经被工程队锁上了。

杨小周:“还欠人家三十万块钱,钱没有给人家呢,我想着这几天呢,把这个池子刷一下,山上的水已经下来了,抓紧时间往这里面放水,去跟人家说说也不好意思。因为啥,你欠着人家的钱,人家现在是每天打电话。”

眼看着山上的泉水多了起来,但杨小周还是张不开口让对方把蓄水池打开。

杨小周:“有群众说先把它砸了,你欠着人家的钱,再把人家的锁砸了,这不符合人情,是不是?这不符合情理。”

这几年来,为了寻求支持,杨小周不知往相关部门跑了多少趟,每次都是先坐长途汽车,再转公交车,几年来风雨无阻。

杨小周:“6年来都是这样,啥思想都没有,只想把这个洞打通,把这个工程拿下,就这一个想法,晚上作业时间太长,白天往这一坐,车一晃就睡着了,有时候遇到小偷,衣服、裤子都被割烂了。”

记者:“哦,衣服上这些裂口都是被划的。”

蓄水池的资金缺口始终都很大,杨小周对每一分钱都是有计划地花,有了丢钱的经历,杨小周再出门时就格外地小心。

杨小周:“三五十块钱,都要装到袜子筒里面。”

记者:“装到袜子里?”

杨小周:“嗯,这就不害怕了。”

去年,记者跟随杨小周一起去过巩义市水利局和农改办,因为每次去总得开口要钱,杨小周怕人家嫌烦,从来不提前打电话预约。那一天不是很顺利,两个部门都没找到人,但事后,水利局还是给杨小周拨了40多万元款,这次再去水利局寻求帮助,老杨心里依然有压力。

杨小周:“过去那个水利局长,我跟他很熟悉,他年年都到我们村里去看,知道我们山上缺水这种情况,现在换了一个新局长,我心里没底。”

于是,他决定先找主管镇水利的王委员,让他帮忙出出主意。

杨小周:“新局长呢,我跟人家不熟悉,天太旱,急着给群众放水,可是人家的工程队现在说,你们以前说的是,建起来给我们钱,现在你们拖这么长时间,还压着我的工程款,别的工(程)还不能开工。”

王委员对北庄村的情况很了解,得知杨小周的顾虑,他决定陪老杨一起去趟水利局。

杨小周:“今天我和你一块儿,我觉得心里多少有点底了。”

两人到了水利局才知道,局长到郑州开会了,于是他们找到了主管的副局长李永红。

杨小周:“你好,李副局长,又来麻烦你了,咱北庄的饮水工程,这两个水池子,你们看看能不能再支持支持?李副局长,我真不好意思再说这事了。”

李永红:“前期,几百万的工程都干完了,现在的压力还能比工程才开始时候大吗!”李永红反而开导他。

杨小周是水利局的常客,当地政府陆续给北庄村的饮水工程拨了200多万元,其中水利局的扶持力度是最大的。

李永红:“镇里面拿一部分,市里给你支持一部分,村里看看能不能再集一部分,几百万已经投进去了,可以说是尾声了。”

听了杨小周介绍的新情况,李还提出建议:“第一个问题,抓紧时间蓄水;第二个问题,收水费,一块探讨一个管理办法。现在不收水费,以后你就没办法了,管理不住了。”

李永红还答应给杨小周引荐新局长。从水利局出来,杨小周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杨小周:“没想到,我原想着水利局还会批评咱说咱几句,谁让你建那么大,不量力而行?现在我思想压力小多了,水利局年年支持我们。这一次还搬着王委员,怨我想得太多了。”

杨小周说,自己有很多个没想到。

“没想到领导又专门提到后期的水费管理,他提这个很好,把那些党员代表,俺这村里的比较懂事的,喊到一块儿,(商量)我们的水怎么管理,让他们都发表发表意见。”杨小周说,等二号蓄水池投入使用以后,就要开始下一步收水费的问题,要让全村人用水的饮水工程良性运转,发挥最大价值,如今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但杨小周还有新的打算。

杨小周展望着,等这两个水池修好以后,北庄村就能由缺水村变为了供水村。

“我们不能老是伸手向国家要钱,我们这里的山有优势,这底下有柿子树、山桃树,我们要利用我们村这2000亩荒山,发展种植业林果业,跟那画图纸一样,有多大的图纸,你把它画圆了,走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道路,使我们村逐步走向富裕,为之回报社会。”杨小周斩钉截铁地表示。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覃岩峰 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6123 2013-08-22 00:00:00 四 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