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地球周刊 封面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没孩子有—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没孩子有—切?
尼日尔阿富汗
美国人认为有孩子会提高社会地位

自己还是14岁的一个晚上,劳拉·斯考特和母亲一起洗碗,当时她就决定自己以后不会要孩子。劳拉看妈妈已经累到骨子里,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没有任何个人时间。妈妈是一家布艺厂的样本制作工,每天晚餐后她把劳拉和弟弟放在电视机前,然后到地下室,一个晚上都在裁剪、缝纫。

妈妈那时说:“你可能改变主意。”

26岁的时候劳拉结婚并一直等着自己改变主意,她觉得可能会突然被生理闪电击中并改变想法,但这从未发生。逐渐地劳拉觉得这也没有什么。那时的她是专业教练、作家和纪录片制作人,她说:“我不要孩子的重点是我喜欢现在的生活。”

如今她已50岁了,劳拉仍觉得没有孩子的生活是充实的,她觉得自己实现了很多目标,并不觉得孤独。在美国,现在的生育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甚至超过了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突降的生育率。从2007年到2011年,这也是我们能获取到数据的最近一年,4年之间生育率下降了9%。2010年皮尤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无孩化”出现在所有种族中,1970年,生育年龄结束时一个孩子都没有的女性占总生育龄女性的比例是1:10,今天上升到1:5。人们认为或许是这场经济危机造成大家不想背负养育孩子的负担,其实这个趋势在更早时就出现了,在1976年到2008年之间,40到44岁之间从未生育的女性从10%上升到18%,增加了80%。美国的数据相比一些欧洲国家还不算严重,在意大利,几乎有1/4的女性一辈子从未生育,但是在美国,情况正趋向严重,从历史的角度看,“无孩化”颇为突然地快速崛起。

要不要孩子是个人决定,但美国传统文化认为,女人就等同于母亲。生育率可以下降,但是和母婴相关的产值却创下历史新高,2013年大约是490亿美元。所有关于现代女性如何适应家庭和社会的辩论最后都终结于怎样照顾、抚育孩子。“女强人也应同时拥有孩子和事业”,“平衡家庭和工作才是真正的野心”之流的观点无比流行,出现在所有杂志和访谈节目上。当然,如果你不想生孩子,就在所有这些讨论之外了。

不要孩子是个人决定,但不能让这些女性免于被挖苦。在2012年12月的一期《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请多生几个孩子》的文章,作者表示不愿生养后代是后现代化社会“衰竭”的一种迹象,是颓废的指标,代表一种“以当下代替未来的特权思想”。而《旗帜周刊》的著名撰稿人约翰森更直接说不想生孩子的夫妻是“自私”,未来如果有可能的经济崩溃,这些人要负上部分责任,因为他们导致消费者和纳税者的基数减少了。

今社会,女性成为母亲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首先对不育症的治疗比任何时候都成功,就算医疗不能改变不育现实,人们有领养的机会,试管婴儿技术也更加成熟和普及。这于是给所有女性增加了“变成母亲”的压力,这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义务”。以前女性是否成为母亲被认为不是她能决定的,现在则是她的个人选择,于是人们有更多机会指责不要孩子的女性。

而“无孩化”的责任几乎全部由女性承担。统计认为女性适合生育的年龄在15岁到44岁,当然医学进步可能进一步延长,但相对有可能在65岁才首次成为父亲的男性,人们更容易判断某个年龄的女性没有孩子是主动还是无奈。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学术上,“无孩化”都被默认是女性的过失,包括已婚的、未婚的,甚至是同性恋。以前同性恋女性和母亲是完全矛盾的角色,现在的社会认知也改变了,连女同性恋也被希望能组成有领养孩子的家庭,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文化,母性都是一种必需。

就算如此,选择不做母亲的女性还是发现,这条新路上的伙伴越来越多,不论种族、不论教育背景、不论政治取向,于是对于“没有孩子也能有丰富人生”这种价值观,正面评价开始多起来。在这条路上,这些女性创造了一种新的女性文化原型:没有孩子不一定没有人生,拥有一切不意味一定要有孩子。

人们不会问:“你为什么要孩子?”却经常问:“你为什么不要孩子?”在采访过很多决定不养孩子的女性后,我发现最常见的回答是:“等待着母性的生物闹钟响起。”此外这群女性最普遍的童年经历是不喜欢洋娃娃,也不喜欢扮家家的游戏,还有一些甚至难以容忍孩子的吵闹声。但是这些人中有很多人选择和孩子一起工作,可能是教师,或者是顾问,她们也和亲戚或朋友的孩子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有的时候愿意在孩子度假期间照顾她们,甚至为自己的侄子、侄女准备上大学的储蓄。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我喜欢孩子,但不需要自己的孩子。”

有一种现象,女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会是个好妈妈,之后很长时间会服从这种自我认知,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早期采纳”。是否有什么生物因素促使女孩这么想,或者促使另一部分女孩从小就为自己身上的母性感动?科学家们目前还未能发现。一些研究显示,母性在女婴一出生的时候就启动,但是之后的成长和生活中会如何发展,就完全不受控制了。

有的研究者提出争议性很大的假设:没有孩子的女性会更聪明。伦敦经济学院的金泽哲博士认为,智商越高的女孩,今后成为母亲的可能性越低。金博士分析了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的数据,这项研究进行50年的跟踪,他发现儿童时期的高智商和不愿生育的早期采纳有关,而且会持续终身。他发现多数女孩,如果智商提高15,今后不会生育孩子的几率增加25%,在添加了经济和教育背景等变量后,结果还是一致的:童年智商能预言生育决定。

但很多同领域的研究者不同意金博士的观点,因为高智商往往意味着高教育背景以及成年后的高机会成本,正是这些女性更容易决定不要孩子,同时愿意定义自己为“不要孩子”而不是“没有孩子”。“没有孩子”是希望有孩子但是不能,这代表生命中的一种缺失。但是“不要孩子”代表自主选择,并不认为没有孩子是一种缺失。

高教育背景的白人女性一直是“无孩版图”中最大的构成部分,但是2010年皮尤调查的一份研究显示,其他势力正在加入并快速发展。今年34岁的弗洛里斯是一名编剧,至今不生孩子,自己还出演过关于“无孩化”的话剧,她说:“在我的家族里,做母亲从来不是一种选择,而更是一种付出。”弗洛里斯出生在加州,母亲是墨西哥人,父亲是洪都拉斯人,作为移民家庭的后代她深刻感受到家族文化:只有家庭才是你的骄傲,是你的成功。她还注意到整个移民潮中,人们思考的无非是为了下一代,下下代,以及之后的代代子孙。于是不要孩子的决定使她成为家族里的“背叛者”,以至于一些家人和她再也不相见。

尽管坚决不要孩子,弗洛里斯却和一个拉T裔男人以及他15岁的女儿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她认为爱上一个拉T裔男人,对方居然容忍不要孩子的决定是非常幸运的,就算在加州也是。

美国母婴和育儿产品的产值

2.4万亿美元,相当于国防开支的两倍。预计全球婴儿护理产品产值,从尿布到洗浴用品,从2011年的413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3亿美元。40岁到44岁的没有孩子的女性是自愿不要孩子

每个女性平均生育后代数量

1994年到2008年之间,研究发现黑人女性不要孩子的比例上升了30%。一些机构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一种理论认为黑人女性害怕掉进一种原型~~~非婚单亲母亲。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社会上有高教育背景的黑人女性越来越多,而这些女性发出的一致哀叹是,圈子里想找到教育背景相当的黑人男子实在太难,黑人男性的教育程度远远跟不上女性。此时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出色的黑人女性,在组织稳定家庭方面都遇到挑战,更不要说生儿育女了。所以说不是每个“米歇尔”都那么幸运,能碰到自己的“奥巴马”。

杰娜是个网络设计员,与母亲同住在曼哈顿的一间公寓里,她一直希望找到能结婚的好黑人男子,但是并不顺利。几乎在所有的电子约会网站上,如果对象是黑人男性,你必须在是否愿意生孩子的问题上明确表态以后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当然你的答案是“愿意”。可是杰娜的答案偏偏是“不愿意”,这甚至开始影响她和以往闺密、同学的交往,因为她们都已经进入“辉煌的牺牲岁月”~~~这是杰娜对养儿育女的付出的描述。

33%

印度墨西哥

英国挪威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美国

下转B03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7282 2013-08-26 00:00:00 一 没孩子有—切?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