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经济新闻 能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微观
投资黄金,不妨悠着点儿
印度:要“金”变“砖”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印度:要“金”变“砖”么?

■头条评论

卢比汇率暴跌,巨额资金流失,外汇储备岌岌可危,近一段时间印度金融市场的表现,跟曾经竭力唱好印度市场的机构开了个极大的玩笑。

原本就对印度投资市场“不感冒”的吉姆·罗杰斯近期更直言,印度“已丧失投资价值”。而首创“金砖”概念的吉姆·奥尼尔则表示,如今“金砖”中仅中国名副其实,而“印度表现最为令人失望”。在这一轮美联储QE结束预期引发的资金撤离潮中,印度这块“金砖”,难道真的要由“金”变“砖”么?为何市场对印度政府的救市措施完全不买账,严厉的外汇流出限制措施反倒引发市场恐慌和加速抽离?印度金融市场特别容易被“杠杆”搅起惊涛骇浪的根源在哪里?

在“金砖四国”或“金砖五国”里,印度向来享受着仅次于中国的聚焦光环。去年底中国经济出现放缓信号后,许多原本就更看好印度经济潜力、后劲的观察家更纷纷放言,认为印度赶超中国的步伐将加快。今年初,多家金融机构在看空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表示了对印度金融市场的乐观期许,部分评论家更具体指出“应重点关注印度金融和能源股票”,对印度卢比的走势也持正面看法。

然而近一段时间印度金融市场的表现,却仿佛跟这些机构、评论家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过去3个月里跌了19.5%,本周三(8月28日)创下了20年来最“黑暗”的一天,卢比兑美元汇率暴跌近4%,收至1美元兑68.85卢比创纪录的低点,堪称“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货币”;而印度股指自5月下旬至今累计下跌近10%,自8月15日起的一周则下跌了6%;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印度外汇储备仅剩2800亿美元,较一个季度前缩水近5.5%;印度官方数据则显示,去年一年,“被看好”的印度总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足200亿美元,这个数字只有同期中国的1/10弱。

更麻烦的是,这个糟糕局面尚在延续:卢比汇率方面,瑞银8月21日预测称,其汇率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再贬值10.5%,并引发信贷风险上扬和资金持续外流等后果,同日德意志银行预测,卢比对美元汇率未来一个月内将达70∶1的历史新低;外汇储备方面,印度财长帕拉齐亚潘·奇丹巴拉姆8月22日表示,印度外储缩水趋势并未扭转,已从7月底的2800亿美元,减至2770亿美元;此外,印度政府官方公告称,自5月22日至8月21日,3个月内从印度市场流失的资金高达1140亿美元,印度债市遭受重创。

而印度一度紧追中国的高GDP增速,如今却以比中国更醒目的速度下滑:当前印度GDP增速只有5%左右(今年1季度为4.8%),且有进一步放缓的迹象。随着经济的放缓,各评级机构和金融评论家也开始对印度挑剔苛刻起来,标普8月21日宣称,未来一至两年内再度下调印度主权债务评级的概率“达1/3”,而在其评级系统中印度的评级已降至BBB-的低水平;汇丰环球资产尽管仍然看好新兴市场金融市场,却唯独对印度股市评价糟糕,在其看来,原本被许多机构重点推介的金融、能源等龙头股成了领跌先锋,投资环境也毫无改善迹象,在那里投资将“被怀疑是越来越大的错误”;原本就对印度投资市场“不感冒”的吉姆·罗杰斯更直言,印度债务占GDP比重大幅攀升(截至今年3月的上个财年为4.8%),且经济治理能力低下,因此“已丧失投资价值”。

首创“金砖”概念的原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8月24日表示,如今“金砖”中仅中国名副其实,而“印度表现最为令人失望”。印度这块“金砖”,难道真的要由“金”变“砖”么?

不少投资者指出,印度目前所面临的金融风暴,由美国经济出现回暖信号、美联储屡屡放出将结束量化宽松,大量资金抽离转回美国及欧洲金融市场所致。

很显然,印度政府自己也是这么理解的,因此本月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本月中旬,印度政府、央行连续出台抑制资本外流的措施,包括将个人资金汇出上限从原先的20万美元削减至7.5万美元,限制印度公民海外购置资产,禁止进口金币,对购买黄金征收10%税率(这已是今年第三次这么做);印度央行还紧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8月21日,央行宣布通过公开市场购买价值800亿卢比(约合13亿美元)国债,以阻止卢比汇率继续下滑。更早一些,7月18日,印度央行将两大基准利率从8.25%大幅上调至10.25%,并通过公开市场销售价值1200亿卢比(约合20亿美元)国债。至8月22日,印度国债收益率已高达8.9%。

然而市场似乎完全不买账,高收益率的国债未能吸引全球投资者,严厉的外汇流出限制措施反倒引发市场恐慌和加速抽离。

一些研究机构(如野村证券)认为,印度经济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美国量化宽松即将结束等外因,而在印度经济决策层自己。由于决策效率低下,政策朝令夕改,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而这种情况近期并未有所改变。有分析家举例称,印度7月中旬刚刚宣布加息和出售国债,这意味着收紧流动性和提高负债率,仅一个月后又宣布释放流动性。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最初卢比的下滑,实际上是印度政府刺激出口政策的部分结果,但随着汇率失控,印度政府又转而去干预汇市。更要命的是,由于通胀率已近10%,印度央行所能选择的金融手段十分有限。

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日前表示,其经济治理目标之一,是将经常账户赤字从上个财年的4.8%降至3.7%。且不说即便如此,印度本财年外部融资缺口将高达700亿美元,2014年3月本财年结束时,印度官、商各界所需偿还的海外债务也将高达1720亿美元,更麻烦的是,他打算怎么做?

印度政府已多次暗示,将考虑削减诸如能源补贴等政府开支,然而这意味着让原本就差强人意的对低收入阶层的扶助进一步降低,这种“劫贫济富”的手段在政局复杂的印度将造成的混乱与冲击可想而知;而削减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又将令印度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

明年5月印度就将举行大选,按惯例,选前印度政府效率将更加低下,各种经济治理措施都会因被选情所牵制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自然也不是市场愿意听到的声音。

正因如此,印度官方的“救市”反倒刺激投资者加速“逃离”:限制资金流出被解读为可能实行更严厉外汇管制,“趁还来得及赶紧逃”。

平心而论,市场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头:外汇储备和财政赤字看似凶险,但正如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所言,其严重性被夸大了——1991年印度金融危机时,外储只够三周进口所需,而如今则可支撑7个月有余。而由于印度金融市场相对开放,国际游资又极富杠杆性、投机性,正面或负面效应都会被认为放大,以作为掀动市场波澜、从中博取利益的杠杆。

但问题是,市场的恐慌是真实的,资金的外流也是真实的,而印度政府的调控措施,如前所述是凌乱和相互矛盾的,迄今为止也是无效,甚至起反效果的。

一些国际机构、评论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药方”,如有人建议放弃维护本币,任由卢比下跌,把“保增长”放在优先地位;还有人则主张向IMF求助,压缩福利、提高利率、减少政府债务、稳定本币汇率,把“保稳定”当作头等大事。但麻烦在于,这两剂药对印度政府而言,都是难以下咽的:倘“保增长”,则意味着对通胀风险暂且视而不见,而目前已近10%的通胀率随时可能成为定时炸弹;倘“保稳定”,则意味着不仅任由已下滑了一小半的GDP增速继续直线坠落,更意味着将因削减福利而得罪本已得罪了的印度中低收入者。大选在即,谁敢做这样或那样的赌博性选择题?即便选了,投资者就会买账么?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印度金融市场之所以特别容易被“杠杆”搅起惊涛骇浪,国际大背景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对印度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缺乏信任度,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恢复对这种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信心,恐怕比恢复市场对印度卢比的信心,还要难得多。

陶短房(知名专栏作家,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8906 2013-08-30 00:00:00 五 印度:要“金”变“砖”么?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