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丈量幸福感
勺子和筷子
果树底下好乘凉
鸳鸯艳锦初成匹
七出三不去,五不取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丈量幸福感

南桥专栏 微观美国

附近没有了中国食品店,我买不到油豆腐、粉丝、老干妈豆瓣酱,我觉得幸福感下降了15%。你会不会觉得我这个说法荒唐呢?

美国曾经出了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幸福感的“比例”,书中基于一些“实证研究”,验证了我们的一个常识,亦即“蜂蜜比醋沾的苍蝇多”,亦即赞美比批评更能够激发人的幸福感。此书基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巴巴拉·弗利得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的一篇论文,文中称批评和赞美的比例在1:2.9013,人才会感觉幸福。好精确啊!四舍五入以下,赞美和批评的比例是3∶1,才可能造就幸福感。

弗利得克森与其合作伙伴的论文,最近四面楚歌。东伦敦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尼克·布朗,对这个3∶1的魔力比例产生了质疑,开始细读这篇文章,发现它经不起推敲,数据和数字的关联十分牵强,结论故而也靠不住。尼克和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布朗先生合作了一篇文章,驳斥了这篇被人广泛引用的文章。

社会科学的软肋,就是很多需要去研究的问题,由于性质过于复杂,不好拿捏,更不好量化。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没有硬数字,就不便下结论。好像加一些数字,能让研究显得更过硬。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和数字有关。你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写完,哪怕唯一的数字是页码,只要你有洞见,能帮助人思考某个问题,或者能帮助决策,那也是好的。所以有时候不妨大大方方地使用定性的数据,可能还不让“软肋”受到打击。对于硬数据的追求,有时候反倒让科学变成“伪科学”。

我们大部分时候不用去费劲证实一个常识。事实上我们确实都知道,赞美比批评管用,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再去添加一个数字,就画蛇添足了。

我总觉得快乐可以数算,却不大好丈量,因为它太因人而异了。《音乐之声》里唱道:“玫瑰上的雨滴,小猫的胡须,亮亮的铜壶,暖暖的毛手套,线捆着牛皮纸包着的礼包,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东西。乳白色的小马,脆脆的苹果卷,叮咚的门铃,铛铛的雪橇铃,炸肉排面条,擦着月亮飞过的野天鹅,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东西。”这些描述多生动形象啊!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去丈量幸福这类的东西,去给我们计算幸福的“指数”?这本来是文艺更擅长的事情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8968 2013-08-30 00:00:00 五 丈量幸福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