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孔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方金印在民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方金印在民心
——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
在唐庄,当地群众每次见到吴金印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上接AA07)都说吴金印工作上的办法多、点子多,他说,我有多大能耐啊?很多办法和点子都是从群众那里得来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跟群众一商量,办法就有了。”

在狮豹头工作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用8年时间改河造田,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沧河造田。沧河造田的核心工程,是在羊湾一带的棋盘山上打洞,取直河道,裁湾造田。这个裁湾造田的点子,就是群众想出来的。

那是1970年春天的一天,吴金印肩上挎着粪筐,腰间挂着水壶,挎包里装着干粮,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每到一地,他都要同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商量咋样改变山区面貌。

这天,吴金印来到羊湾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文焕家。晚上,他俩躺在一个床上喷,吴金印说:“我一直在琢磨,沧河的河滩白白地浪费着老可惜,能不能想法在河滩上造点田出来?”

“啊呀,”郭文焕一拍大腿,忽地坐了起来,“我也在琢磨这事儿哩。沧河流到咱羊湾的时候,叫棋盘山给拦住了,往西拐一个大弯,然后往南再往东流走了。俺庄上老辈人就想过:要是把棋盘山钻个洞,把河取直了,不就能造出好几百亩地来?”

“好点子啊!”吴金印披衣起床,拉着郭文焕就出了门。二人踏着月光在棋盘山下的河滩里走着,设想从哪儿打洞、在哪儿修坝,一直转悠到鸡叫。

吴金印经常拿这些事例,跟唐庄镇的干部讲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说,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个地方就指手画脚瞎指挥。群众在基层,最能吃透情况,并且整天都在思考问题,他们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实际。我们当干部的,如果放着恁好的老师不去请教,岂不是傻子?

“群众是最亮的镜子”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镇里全体机关干部到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那天,他们大清早出发,前往太行山深处去看望一个人。此人就是郑永和。郑永和曾任辉县县委书记,后来担任省部级领导,退休后组织一批老干部成立“老头队”,在太行山里为群众服务。

“老领导,”吴金印见到郑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这是在干啥哩?”

“房东家的门框坏了,我给他们做个石头的。”郑永和憨厚地笑着,手中的锤錾不停地在石头上敲打着。

“郑书记,你是咋想的?省里有你的高级住宅你不去住,儿孙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伦之乐,咋就偏偏往这山旮旯里钻啊?”吴金印明知故问,他是想让大伙听听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要说享福啊,我觉着这就是享福。”郑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四周的山,深沉地说,“活了快一辈子,回头想想,谁对俺最亲?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对俺亲,俺就到他们这儿来。吃饭——干活,干活——吃饭,一点烦恼都没有。这生活呀,越过越有味儿……”听着郑永和质朴的话语,大家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谁当官”这些问题。此时,大伙明白吴金印带他们到这里来“开会”的用心了。

告别郑永和,他们没有马上回到机关,而是把车开到唐庄北部的大司马村,会议在这里接着进行。吴金印从社会上流行的享乐风开始讲起,讲到我们为谁当官的问题,他说:“大道理咱就不讲了,党章上写得清清楚楚,咱就讲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吧: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是人民交的税收;我们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是农民种的粮食。一句话,人民养活了我们。人民养活我们干啥?为了让我们替他们办事。老百姓养牛,牛能为他们犁地;老百姓喂鸡,鸡能为他们下蛋。我们当干部的,花着人民的税收,吃着农民的粮食,如果不给群众办事,那就连牛都不胜,连鸡都不如!从前,人们习惯称我们叫‘父母官’。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为老百姓无职无权,免不了咱的职,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们放到眼里。要知道,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咋样才能让干部不脱离群众?作为党委书记,吴金印深知仅靠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执行一阵子,也很难持续下去。制度管根本,机制管全局,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落实。于是,在这次大会上,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四不”,就是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四同”即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交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20个义务工;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村里制定重大决策前,驻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镇党委还规定,每个镇干部要交10户农民朋友,其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穷朋友。吴金印解释说,人在难处盼亲人,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跟他们交朋友最能体现咱们的价值,我们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

有好的规矩,还得有监督机制。吴金印深晓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规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检查监督措施:每逢单月,镇里派人到村里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问当地群众,某某在你们村住了没有,参加劳动没有,为群众办好事没有,是否有违纪行为,对这个干部有什么意见等等;逢双月,让村党支部来镇党委汇报驻村干部的表现和群众对这个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众和村党支部对驻村干部进行考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

按制度办事,人际关系就变得单纯而清爽了。在唐庄镇,逢年过节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同志之间是不兴请客送礼的,连送一点土特产也不行。谁要是给他送礼,第一次,给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镇机关干部大会上批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好风气,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2007年,吴金印的母亲去世。他谁也没告诉,悄悄地办了丧事。乡亲们还是有人知晓了,一些乡邻送来礼金表示慰问,受过他帮助的人也纷纷前来表达心意。吴金印费了好大劲,把礼金逐个退回;实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给镇财政用于龙山治理。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到这事,吴金印感叹说,人啊,钱财多少是个够?够吃够用就行了。在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头就多一分轻松和坦荡。当干部的,只有不存贪欲才能做到处事公正;你公正了,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拥护你。“还是那句话,”他说,“群众是最亮的镜子。我们应当经常拿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干净、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庄镇,群众就是干部的镜子。

“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

吴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三条: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一句话,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说:“啥叫联系群众?当干部的,把大伙领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为了让群众有饭吃,几十年来他造地不止,人们称他“造地书记”。

为了造地,他在狮豹头的山沟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个寒暑。

为了造地,他在十冬腊月跳进结冰的河水中垒石堰。

为了造地,他累得晕倒在地,在工程抢险中险些被滚石砸死。

在狮豹头,吴金印带领群众在乱石滚滚的河滩和荒沟野岭上造出了2400多亩旱涝保收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

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是吴金印一个新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庄镇的代庄、双兰、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规划,建成了一批别墅式农民新居。2000年,他们又制订了《唐庄镇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具体办法》,按高标准进行村庄综合整治。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住进了新居。

说起新型社区建设,四合社区的居民能讲出一长串故事。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这四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归唐庄镇。这几个村,地处太行山区,缺水少电,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划归唐庄镇的第二天,吴金印就安排人往这几个村送水,并亲自到群众家中探望。看到山里群众的生活境况,吴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虑搬下山去,在镇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建个新村?村民们激动地说:“吴书记,您是替俺办好事哩,俺听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吴金印又带着社区规划和住房图纸,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商量建房标准。从2008年开始,吴金印带领镇机关干部与群众一起动手建设四合社区。镇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劳动是尽义务,村民出工却可以拿到工钱,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盖房挣钱,建我家园”。这是一个以别墅为主、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的社区,设计标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落后。镇里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而且给每户建别墅的村民补助2.5万元。同时,让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免费住进了社区公寓楼。

那天,走在四合社区的感恩路上,71岁的村民王法对记者说:“你看这房子多好,你看这路多光,你看这路灯多亮,真跟做梦一样……”他说,入住社区那天,村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号:“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吴书记!”

对于城镇化建设,吴金印想得很深。他觉得,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盖一些新楼让大家搬进去这么简单,关键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吴金印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带领群众奔富路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唐庄镇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办起了100多家石砟厂、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和一批石灰窑,使西部山区群众迅速致富。当发现粉尘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时,吴金印听从群众意见,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绝不能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事情!”最终,他们将8家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石头加工企业迁往深山区,其余的石砟厂、砖窑、石灰窑全部拆除。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修筑了五纵五横10条高标准公路,铺设供水管网6.5万米,排水管网6万米,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小型变电站10多座,建设日供水1万吨的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辐射镇区各个厂矿和村庄,实现了路、水、电、气、通信、绿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跟踪服务等方面实行一站式、零障碍、心贴心服务。他们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2010年,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在唐庄投资建厂,吴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诚恳地邀请他们到唐庄考察。一连几天,吴金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高层被吴金印的真情所打动,在综合评估各方面条件之后,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的项目放在唐庄镇。该集团一位高管说,他们选择唐庄镇,除了这里的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之外,主要是钦佩吴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决定要在3月19日举行唐庄项目奠基仪式。在短短28天内拉80多万立方米土方、平出600亩大的工地,这是连对方都感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吴金印动员全镇机关干部搬进工棚,展开工程大会战。几十辆铲车、推土机,几百辆大卡车日夜不停地工作,吴金印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在工程最紧要的几天里,他更是彻夜不眠,硬是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任务。该集团老总紧紧握住吴金印的手,说:“这是了不起的‘唐庄速度’,这是你们在百威历史上创造的奇迹!”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开工了。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30多家,2012年该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在三至五年内,这个产业集聚区内的几家大型企业,产值合计将超过100亿元,税后财政收入将超过10亿元。

在温康社区的马路边上,吴金印跟记者一板一眼地描绘着唐庄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环境生态化的前景。他说:“说一千道一万,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就愿意跟着谁。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就想啊,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干下去,决不松劲儿……”

今年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唐庄镇西边的龙山。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鱼鳞坑像纷披的龙鳞,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飞龙,600多万株树木已蔚然成林,置身其间,清风徐来,鸟语阵阵。

在通往山顶的水泥路上,我们遇到了护林员李庆一和原德臣。他们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岁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吴金印的,就动情地讲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这个龙山,从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窝”,是吴金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把这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私下里谋划着要把这山命名为“吴公山”,以纪念吴书记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俩瞅准吴金印与镇干部外出学习的空当,悄悄找来工匠,赶在“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把“吴公山”这三个字刻在了龙山的山崖上。

吴金印回来看到了,大恼,打听到是他们几个干的,就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命令他们把那个“吴”字改成“唐”字。他说:“我吴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贪这个功!难道这山是我一个人绿化的,这坡是我一个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劳记到我一个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纪念,那就应该写成‘唐公山’——‘唐公’就是唐庄公民、唐庄公众。”

听着故事,我们不知不觉登临龙山之巅。放眼望去,天远地阔,沃野如锦,眼前的景象层层铺开,恍若一个连天接地的梦境——

那一片铺向天边的浓绿,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绿浪如海,滚滚滔滔,正与太行深处狮豹头山间大片大片水浇地里的庄稼遥相呼应,它们是在回忆和讲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温饱梦吗?

在公路之间,在绿树丛中,在金色的阳光里,辉映着、站立着、扩展着的是一家一家工厂。它们在唐庄的土地上集结成产业集聚区,现代,耀眼,如同一片挺举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谐的小康梦。

是新型农村社区吗?是的。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连成片,它们背负着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赶现代化的城区。这是一个正在演绎着的多姿多彩的城镇梦。

而此刻,追梦的吴金印却沉默得像一位老农,正扛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工具,沿着山路大步走着。这条路,通向乡村,通向工厂,通向社区,通向百姓的家门,通向一个无比绚丽的梦境,连接着太阳一样冉冉上升的中国梦……

据《河南日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1482 2013-09-09 00:00:00 一 一方金印在民心KeywordPh——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