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叙利亚阿萨德政府被指残忍使用化学武器,美国面临决定性考验,它做出的选择和结果将影响美国的声誉、国际影响力以及奥巴马政府以后的决策。 外 交政策赋予美国总统一种几乎是超自然的能力,能在数千里之外、眨眼之间就调遣舰队和士兵,有时能在不冒险牺牲一位士兵的前提下实现杀戮。但是,外交政策也可能是个诅咒,同样具备毁掉总统生涯的“神奇”能力。 对此奥巴马非常清楚。他曾目睹前任展开一场他所说的“傻瓜战争”,正是因为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这位当年资历尚浅的参议员赢得了2008年大选。进入白官之后,他坚定地认为美国应该进行战略收缩,减少海外驻军和派兵,尽快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在时间表内实现撤军,把政策重点转向核心利益,即复苏国内经济、治疗社会伤痛。奥巴马认为,在山洞里、沙漠中抓获或击毙恐怖组织高层头目,对塔利班和“基地”的打击更有效,但同时他也是个调停者、和平缔造者,坐进椭圆形办公室不久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上任之后,从华盛顿到布拉格,再到开罗,在很多次公开演讲中,奥巴马一再重申:“我们身处一个变革时代,身处转型中的世界,此时我们能做的很少,甚至无能为力。”这里的“我们”,应该就是美国人。愤怒的评论家批评他这么说是“为了给严酷的现实找个借口”:经济不好,政府债台高筑,美国已经无力负担四处武力介入的外交政策。但奥巴马表示愿意与伊朗以及其他敌对国家展开相互尊重的对话时,是那么真诚,令人难以相信这只是手段和借口,人们愿意相信这至少代表总统个人的善良意愿。他说:“如果你愿意放松拳头,我就愿意伸出一只手。”在总统看来,“讲道理”将替代纯粹的权力,新保守派的世界观即将退休,改变全球的希望和机会来临了。 但是,历史对此毫无兴趣。 敌人的拳头还是捏紧,对美国的口气依旧不客气,尽管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发生了美国喜闻乐见的变化,却也在中东地区释放了危险的宗教主义和派别极端主义。希望变成恐惧,改革变成危险。现在,在这个已经折磨美国数届总统几十年的地区,安全代价比任何时候都高,奥巴马面临着关于叙利亚的决定性选择。 这不是奥巴马希望看到的局面。 8月22日早晨,当大马士革市郊升起疑似神经毒气的蘑菇云,奥巴马正面带微笑乘坐巴士察看纽约州大学,调查大学学费的可承受性。但在白官战情室,国家安全团队成员看着录像,目瞪口呆~~~因为这次袭击令人震惊的规模以及它对美国权威的潜在挑战。 讽刺的是,就在这次袭击发生一年前,奥巴马曾向叙利亚政府发出警告,说如果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那就等于越过红线,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次袭击后很快出现相关视频,表明神经毒气杀死很多人,而且其中有妇女和婴儿。但从残酷的画面上看,与挣扎着、喘息着、痛苦着的幸存者相比,死去的人似乎更幸运。 在巴士上的奥巴马接到简报,嘴边的微笑突然没有了,此时他马上考虑到,对于有人在中东地区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件事,美国不得不做出军事回应。此时全世界都在看着他,看他是否会履行“世界警察总长”的职责。此前美国已一再漠视一些小规模的化学武器袭击~~~无论阿萨德政府军还是反对派军都使用过,但因为规模有限,美国没有采取后续行动。 阿萨德并非唯一挑战美国外交政策和全球势力的人:伊朗正积极发展核武,尽管奥巴马政府也曾提出武力威胁警告;不久前埃及的军政府杀死了600多名抗议者,他们每年收到美国将近10亿美元外援,却一直忽视白官的和平呼吁;在美军确定明年年底前离开阿富汗之后,摇摇欲坠的卡尔扎伊政府即将面临一场内战,与此同时,恐怖分子的炸弹还在撼动伊拉克大小城市,“基地”在也门、北非非常活跃。在美国国内,人们对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正面评价越来越低,仅有40%的美国人表示认同。 如果美国再次忽略叙利亚政府这次挑衅,会引发连锁效应,世界各地都会出现对美国权力的蔑视。但从一开始,奥巴马最想回避的就是被阿萨德逼迫着对叙利亚使用武力,那样美军将又一次被关进“疯狂中东”的困局。 事情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有 的人说这是“衰运”,就好像小布什碰到“9·11”,卡特遇上伊朗人质事件,克林顿碰到巴尔干战争。但是,奥巴马除了运气不太好,自身也犯下了连串失误。从一开始,他就与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保持谨慎距离。事情最初发端于2009年6月,因为经济接近崩溃,基本民生难以保障,伊朗民众强烈要求改革。美国政府担心当时提出“政权改变”的要求会产生“布什式”连锁效应,于是在外交措辞上非常小心,尽量不给伊朗政府机会,以免对方把事件说成是外国势力挑拨。奥巴马口头说“美国人将见证伟大的事件”,实际上却不给德黑兰街头的抗议者任何支持。这一群长期生活在压抑中的人,没有外界支持和声援,实在难以制造“伟大的事件”。如今回首往事,总统的助手认为,政府的怯懦是一种过错。奥巴马首个任期内伊朗政策主要制定人丹尼斯·罗斯说:“我们太小心了,很遗憾,或许那就是之后一切的先兆。” 之后两年,民众抗议遍布中东各地。在此期间,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中心思想就是权衡美国是否介入,以什么程度介入。2011年埃及发生了最终导致穆巴拉克离开权位的抗议,抗议开始几个星期后,奥巴马才表示支持。当巴林出现社会动荡,政府野蛮打压抗议者,华盛顿考虑到巴林是美国在中东的关键性盟友,驻扎着第五舰队,没有任何行动。连利比亚也是这样,当反对派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枪支弹药,只剩下在战场上乱跑的份儿,奥巴马还是袖手旁观,直到卡扎菲的政府军大面积进入班加西,威胁将对平民展开屠杀,引起英国和法国的强烈不安之后,白官才决定介入。 共和党人常把奥巴马和布什的外交政策加以对比,布什是“牛仔式”作风,先下手为强的“先发制人”策略不管是否合法,是否赢得民心,展现的是一种大国的决策力度,而奥巴马擅长“幕后操控”,收敛美国的锋芒,虽不至于招引太多批评和仇恨,却缺少强者的姿态。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