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生弹劾老师”勿要想象式解读
富豪榜当成为真正的“精英榜”
“恶狗伤人入刑”能否解除“狗患”
0918dsjt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生弹劾老师”勿要想象式解读

■街谈

近日,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中,一堂本应该普普通通的英语课,发生了学生“弹劾”老师的事情。13日上午,初二(11)班的英语课堂上,有学生当场拍桌而起,大喊不喜欢英语老师的上课方式,要求全班表决,更换英语老师,获得不少同学的举手赞同。老师当即离开。班主任告诉学生,学校德育处将对带头的陈同学进行处分。校方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所有事情都处理好了,老师已开始上课”。(9月17日《海峡都市报》)

学生弹劾老师的戏码,本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不想却引得众多围观者血脉贲张。诚如有人所言,“一贯温顺服从的中国式学生,竟也能有此敢作敢为之举,实在难得”。只不过,年少轻狂总归要付出代价,据说那位陈同学就面临着处分。闻此消息,又有不少声音为他鼓与呼,唯恐僵化、古板的校方,扼杀了孩子们身上残存不多的抗争精神——又一次,成人世界将自身的诉求与期待,嫁接到了对一场课堂风波的关注、置评中。

事实上,解读这起叛逆事件的视角,恰恰折射了一些人内心的真实期望。当人们将“弹劾老师”的行为,视作学生权利意识觉醒、维权欲望增强的表现,其实质实则是,大家希望学生们果真能如此。一直以来,国内学生独立人格孱弱、怯于自我表达,且在学校处于彻底的被支配地位,凡此种种早已为人诟病。在此背景下,发生学生弹劾老师的事情,自然会被那些痛呼疾陈者引以为据、拿来说事。

只是,关于此次所谓弹劾风波,又何尝不可以有别的理解方式呢?比如,有专家说了,“现在孩子青春期比较早,而且容易被引导,缺乏辨识能力”;再比如,校方的解释是,“刚开学不久,学生不适应新老师,有抵触情绪很正常”……此类说辞,回避给事件本身赋予深层意味,虽然听来庸常无奇,却似乎也不无道理。毕竟,一件小事有可能就是一件小事,没有内幕没有深因。

这或许说,仅仅依据既有信息,我们其实还是无从判断,这场“弹劾”到底是一次无甚特别的偶然事件,还是体现了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觉醒。而今,人人纷纷给这起事件赋义,很可能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从此角度说,全社会一直在推动的“学生——教师”关系的变革,以及学生角色个性的转变,仍还远未实现预定目标。

与其说,这起学生弹劾老师事件,印证了学生群体的成长,不如说,它又一次暴露了那些一贯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缺乏表达诉求的合理通道;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格局里处于明显的强势。在此前提下,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常态问题,也极可能以一种极端的形式爆发。凡此种种,必须适时矫正才是。 然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4282 2013-09-18 00:00:00 三 “学生弹劾老师”勿要想象式解读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