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豫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一天,我们铭记
老兵报眉-双数副本xin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一天,我们铭记
勿忘国耻,今日九点半到十点鸣响防空警报
孔祥武紧紧拉着前来探望他的志愿者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孔祥武10年前在台湾查出了癌症,希望能够落叶归根,没想到辗转回到家乡后身体竟然迅速好转。
老长官贺粹之的后人贺赞功前来探望孔祥武,病弱的他立刻有了精神,仿佛回到了跟随老首长的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
霍法昇今年95岁,现居巩义市芝田乡。17岁参军,曾经从事炮兵技术研究、军事技工训练、汽车修理等。1944年曾参加抗击日军进攻灵宝,解放后回乡务农。
何嗣晃今年88岁,现居郑州二七区。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7分校16期,毕业后在分校管后勤,后转入军需处任职。1949年,随身为军医的爱人返回郑州。
金逸民今年95岁,现居郑州管城区。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成都本校17期,毕业后分配到25集团军军部,协调各部门对日作战,日本投降时曾到杭州受降。
张学韬今年90岁,现居郑州管城区。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第7分校17期,毕业后在前线被炮弹震聋耳朵。1949年在德阳起义后编入解放军序列。

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引用父亲的话形容二战老兵:“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句话形容一些流散在中国民间的抗战老兵特殊群体也很贴切。

今年7月初,民政部发文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日战争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8月6日本报推出筹备了近一个月的寻访老兵特刊《不能忘却》,之后社会强烈反响,我们根据读者、社会人士、志愿者的线索进行了持续寻访和追踪报道。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谨以本篇向在世的抗战老兵致敬,并祭缅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中国军民…… 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廖谦 首席记者 贾俊生 文/图

■延伸

近日,中原网重磅推出与本报同步的“正面”图片专题【不能忘却 敬礼老兵】,在网络和微博上引起强烈反响,掀起热议:

@张楠:我们的媒体要多让这些前辈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年轻人感觉到新中国的今天来得不容易,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阿杜:抗战老兵,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回望历史:我们要牢记先辈;展望未来,我们须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天之翼:一寸山河一寸血,向老兵致敬!

@赵欢:国人应勿忘国耻,不要因为现在的平静生活而忘却,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争气!

@中国梦想:勿忘国耻,国人自强!

@王飞燕:敬礼!

……

80多年前的今天,日本军队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东北很快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一天被中华儿女视为“国耻日”。回顾抗战历史,我们更能感到的是一股喷涌而出的强烈精神,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这种精神中,我们能汲取到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今天上午,郑州上空将响起30分钟的防空警报,市民听到后不要惊慌,这不是空袭,只是在提醒人们增强防空意识,勿忘国耻。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据统计,全国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特殊群体约有3万人。在郑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却利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深入民间,寻访、挖掘这散落民间的抗战老兵,给他们带去所募集的慰问品,帮助老兵提高生活质量。7月份,本报联合这群志愿者开始寻访老兵、着手准备有关的重点报道。

8月6日,本报推出了16个版的《不能忘却》寻访抗战老兵特刊,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随后,接连以专版形式讲述抗战老兵的传奇故事……

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的纪念日,“河南抗战老兵联谊会”在郑州举行,以我们的寻访对象为主的27名抗战老兵参会……

9月14日开始,本报联合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等,兵分多路为郑州市区和郊县的抗战老兵们送去慰问:每人2000元现金以及大米、食用油、收音机、羽绒大衣、无糖月饼等看似有价的慰问品代表了无价的真情,在花好月圆之际温暖了老兵孤独苍老的心灵……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地被这些老者的精神风貌和经历所感染、震撼——比如从台湾归来的老兵孔祥武,他是周口太康县人,17岁参军抗日,参加过上百次作战。1949年随军到台湾定居,一生没结婚,在台湾他十分想念家乡,逢年过节,都会朝着大陆的方向跪拜痛哭,后来辗转回到家乡。1941年中秋节前夕,日军由开封方向进犯郑州,10月31日夜,孔祥武所在的部队发动反击,日军溃退,当夜收复郑州。经过一个月的鏖战,共击毙、击伤日军6000多人,击伤日军指挥官鲤登少将,使之伤重而亡。

还有曾经运送炮弹到前线的霍法昇、在对日炮战中被震聋了耳朵的张学韬、小小年纪就考上黄埔军校的何嗣晃、日本投降曾到杭州受降的金逸民……他们虽然时值暮年,依然“壮心不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经历是抗战史册中最鲜明的画卷。

因为风烛残年的老兵经不起等待,今日这篇报道后,并不意味着就此终结,本报将融合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继续为寻访抗战老兵们尽绵薄之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4374 2013-09-18 00:00:00 三 这一天,我们铭记KeywordPh勿忘国耻,今日九点半到十点鸣响防空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