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字楼故事 一个人,一段故事,每日衣着光鲜、来去匆匆穿梭在写字楼里的人群,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幕后心情,这里为您诠释。 不是成功的成功。对于“成功”,许博喜欢把它解读为满意,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满意,对从事的事业的满意。 许博,年逾30,从事茶业,熟知茶与茶器,在行业内小有声名,现在居于郑州。昨天在CBD一间茶馆内,健谈的他喜欢历史典故、旁征博引,行事说话颇有几分古风。对于行业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他觉得“茶业”实际就是文化产业。他喜欢茶文化,他说:“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简单纯粹”。 郑州晚报记者 马燕 实习生 王之宇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 年轻的许博和许多人一样,向往外面新鲜刺激的生活。在家乡西安上的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河南郑州一家大型的客车生产公司工作。他当过车间工人,做过房产策划,干过楼盘销售,都还干得不错,最后成为部门经理,有着不错的工资待遇。但是他觉得这种生活并不是他自己喜欢的,随后在2008年选择了辞职,而在家乡的父母并不知道,直到两年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外地出差的许博,经朋友介绍来到当地一家茶馆,之后就被茶馆里的见闻深深地震撼了。他描述说:“在里面喝茶,人家都是用双手捧着茶器,很虔诚的,像是手里捧着珍宝”,他说当时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喝一杯茶有那么夸张吗?但朋友却告诉他,这个40来平方米的精致小地方,每年能挣几百万。于是,他就在想这不是一种产业,而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信仰。 许博说,西安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老传承的东西有很多人喜欢,在西安,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人有很多,“而且是深入其中、乐此不疲”。正是这种文化及环境的熏陶,让他同时喜欢上瓷器,有了做茶器的想法。 店不在大而在精 对于店面的经营,许博认为店在精而不在大。“精”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对店面的装饰与陈列;第二种是茶器是精品、真品。做到这两点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许博坦言,“我认为价格越高,它的价值就会越高,一分钱一分货”,他说价格越高的茶器他会越感兴趣,这样就能很清楚地认识那些精品有什么独到之处。这种鉴别不仅需要向他人学习,还要自己去体会,多看、多看书。 追求精品,许博花费巨大。他的朋友说:“这些年买好东西,他没少花钱。”几年前,许博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品,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河南汝州,寻找汝瓷(汝瓷雄踞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的产地——汝窑。当他看到历史上闻名世界的汝窑,破败不堪,感到非常的可惜,之后就和朋友一块儿筹钱包窑,自己研制瓷器,想把汝瓷做起来,然而这种精心研制的精品瓷器价格过高,卖不出去。“一只杯子别人定价70、80元,我定价120元,没有人要,我当时快赔惨了”。 尽管花费巨大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但许博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他说顾客喜欢自己的东西会让他觉得高兴,他会认为顾客和自己会有共同的语言,这样就可以和顾客成为朋友。 “我并不是为了赚钱”,许博设想把另一个店面的二楼重新装修一下,做包间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儿交流。 茶、器不分家 “很多人都认为我是卖茶的,但事实上我是卖瓷器的”。茶、器不分家,好茶应该用好的器具。许博言称,他对茶的认识从最开始的“重器”,到后来的“茶”与“器”的相互结合。这种变化是建立在他对于茶的了解逐渐加深的基础上,现在的他觉得,喝茶喝的是舒服、自然,自己喜欢就好。一只玻璃杯、一撮茶叶、一壶开水他也会觉得茶水很好喝。 在店里,许博指着一角的桌椅茶几摆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摆设,也是最为经典的宋代喝茶“生活四艺”(焚香、挂画、插花、点茶)。他认为虽然“四艺”早已被分离以致遗忘,但这种别致的情趣应该被继承。 “禅茶一味”。在古朴的环境内,分茶而食。当记者问到是否觉得成功时,他说:“成功这个词不适合我,在这个行业内没有人敢说自己是成功的,我只能说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心不妄动、随遇而安。” 希望河南保留历史工艺作品 许博说:“在郑州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过客。”在他看来,河南并不是一个可以发展事业的热土。他坦言自己曾经想要把自家的瓷器做成行业的风向标,引导河南市场,但是因为这种花费是惊人的,他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然,许博也对河南茶业市场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整个河南在“茶业”上,缺乏文化信仰,太过功利。他说:“五大名窑,河南有三,然而瓷器做得最好的却不在河南,而且发展也不像景德镇那般壮大。在市场上有太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人们只会想着把茶业当做一种产业,而脱离文化”。他相信,如果能够继承和发扬茶文化,保护历史遗留的先进工艺,以文化带动产业,河南市场将会更加开阔。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