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色华润的特殊使命》一文,让郑州市民感受到了一个红色企业在战争年代所特有的职责与担当。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华润的斗争同样卓绝。 五十年代的华润 上世纪50年代,刚刚走出战争的新中国百业待兴。而华润,利用其“灰色公司”的身份,积极组织海外物资进口,推销国货,宣传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有效地建立起西方商界与新中国的业务往来渠道。当时,华润的购销地区遍及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22个国家。 新中国虽然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经济环境,但是,千疮百孔的祖国还是很穷。中央领导人很快做出决定:走工业化强国之路。 发展工业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和钢铁,需要外贸作基础。于是,华润再次站到了促进新中国发展的风口浪尖之上: 1952年10月,中国成立了外贸部。作为我党领导的一家海外贸易企业,华润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先头部队之一。 新中国的对资贸易以华润为窗口,实行统购统销。从此,在外贸部领导下,华润与各出口总公司相配合,开始建立新中国的外贸秩序。1957年以后,在华润的推动下,外贸新秩序初见成效。 六十年代的华润 提起20世纪60年代,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有同一个感觉:饥饿。 1960年12月,国务院调查发现,缺粮的现实非常严重:全国的库存小麦不够京、津、沪三大城市的居民过年包饺子。 为解决粮食问题,党中央第一次不得已作出这样的决定,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1961年进口数量为250万吨。 1960年12月16日,中央粮食进口工作领导小组给华润公司下达命令:立即同澳大利亚粮食局联系,争取12月25日前成交小麦10万吨;立即派两人去加拿大,争取在明年1月10日前成交一批,及早运回…… 于是,华润开始和这两个产粮大国斗智斗勇…… 在那些年里,为解决祖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华润人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七十年代的华润 上世纪70年代,“以贸易促外交”成为华润的工作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华润的贸易关系遍天下。 香港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到1972年6月,已经有54个国家在香港设立领事馆或相关机构。各国驻港领事馆的商务专员跟华润的接触都很多,他们知道华润是代表中国的。华润利用每年“国际酒会”的机会在香港招待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 尼克松访华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在1971年华润公司的总结中写道:“尼克松访华公告发表后,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官员在香港与华润接触,随后到我国访问和洽谈贸易。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官员也通过华润联系,组织商业代表团到我国访问。印尼、泰国等国也通过贸易活动试探我国对他们的态度。美国人士采取多种方式与华润接触,要求访华,要求参加广交会,来华润公司拜访者达500余人。”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华润在以外贸促外交的工作中所做的努力以及起到的桥梁作用。 华润的历史倒真应了那句话: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那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这块“砖”又将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呢?敬请关注下期《与郑州市民侃华润》!华润·悦府 供稿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