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巩义播报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马伦和他的“书法班”
巩义古稀老人康若望的“吉尼斯”梦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巩义古稀老人康若望的“吉尼斯”梦想

162本日记,1180多万字,记录了31年中国的蓬勃发展,记录了河南的改革开放,记录了郑州的突飞猛进,记录了巩义的文化传承。同时,也记录着一位老人一生的故事,这就是74岁的退休教师康若望写的《方塘活水日记》。

近日,在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龙尾村见到康若望老人时,他告诉记者准备致函吉尼斯为他的《方塘活水日记》申请吉尼斯世界文字纪录之最。

10年的日记付之一炬

今年74岁的康若望出生于1939年,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还是少数,康若望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上到初中,他开始学着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康若望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记录,记录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遇到的烦恼,到后来不仅记录自己的事情,还会写上每天社会发生的事情。

他从1956年开始写日记,那年,他17岁,一直写到1966年。他写了10年、近40万字的日记,因政治风云变幻,害怕这些日记惹来祸端,他亲手烧了十几本日记。

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宽松后,1982年10月15日,他用自己在巩义二中教课的课时计划本,又开始了日记人生。

这次,他没有再间断,即使生病也坚持在病床上写,一直坚持到今天。每篇日记1000到3000字,至今已经写了162本,粗略统计有1180多万字。

康若望老人的日记本装订得整整齐齐,封面上写上日期。

第一本日记的封面上,他用毛笔写着《红尘警示录》,日期是1982.10.15~1983.8.15。后来,他又把自己的日记命名为《方塘活水日记》。翻开他的日记本,书写工整,每页日记上还用红笔做一些标注,有的画圈,有的画红线。他解释说,画圈圈的地方是他认为写得比较精彩的语句,画横线的地方是比较重要的。

他的日记,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录,还有一些诗歌散文、剪报等。他还在日记中记录了每天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社会新闻,并配有评论。

三尺讲台的“将军”

康若望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巩义二中担任教师,因为教学方法独特,工作出色。

“他的宿舍从来是最早亮灯,最晚熄灯。每天都是一点睡觉,那个时候条件艰苦,眼睛都熬坏了。”康若望的老伴说。他的老伴悄悄地告诉记者,站在讲台上,他就是一个将军。

退休后的康若望有一个梦想,就是站在大学的讲堂,做一名大学教师。

1994年,康若望迎来了一个机会,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开向社会招聘老师, 先是笔试,然后面试,经过一轮轮的竞争,他留下来了。先是做校刊主编,后又站在讲台教学,直到1998年7月,他因为身体等多方面原因,正式离开了热爱一辈子的讲台。

辛勤的工作换来康若望桃李满天下,从知名学者到普通教师,从基层公务员到全国政协委员,优秀的学生除了在国内,更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

老人说,他当了几十年语文老师,还是省作协会员,省杜甫研究会理事,省诗词学会会员,巩义市杜甫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任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刊社社长兼主编。结合自己这一辈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真实地记录下来,关心时事的同时,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活跃,不易于思维衰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

出版了四本诗集两本散文

翻阅康若望的日记,大段的日记都用诗词的形式来展示,出生在杜甫的故乡,激发着他对诗词的热爱。

60岁开始,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我倍加珍惜这个青春。康若望说,这些年,他把自己所有的日记开始进行重新整理,并且为日记编撰了目录索引。

1994年之前的所有日记,偏重于对人生的思考,他把这些日记归于《红尘警示录》,从这之后的日记统称为《方塘活水日记》,这时候的日记内容就比较广泛,涉及国内、国际、社会甚至评论。

74岁的康若望至今能背诵古诗词800余首,他不但活学活用,更是从1998年至今出版了4本诗集和两本散文。

康若望说,这些文字让他整日乐得其所,他希望用日记和文字记录下时代的脉搏,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越写越想写,老伴也很支持,生活很快乐、很充实。

巩义播报 陈振翔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0829 2013-10-18 00:00:00 五 巩义古稀老人康若望的“吉尼斯”梦想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