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9版:峥嵘之省会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郑纺机建厂初期的办公楼。
上个世纪50年代,郑纺机主要开发棉纺清花、浆纱和印染设备。
郑纺机第一代纺机职工。
1949年11月13日,国营纺织工业企业郑州纺织机械厂举行开工典礼。

郑州为何成为河南省会?

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无与伦比

河南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这个说法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从1952年8月,省政府递交迁都申请,到1954年10月底,迁都工作全部完成。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的时期结束,郑州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省会迁郑

河南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

坊间的这一猜测,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争取明年即行迁移……”

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9月19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

从省政府报请,到中央核准,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大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紧接着,搬家前的大量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郑州市委成立省会迁郑委员会

按照计划,省会迁郑应于1953年完成,可是同期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推迟了省会搬迁计划。

1954年2月14日,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主持召开了省委办公会专题研究迁郑问题。8月8日,省委同意组织部关于机关迁郑的安排,初步确定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迁往郑州。此外,干部搬迁本着“从工作出发,适当照顾夫妇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的原则。

省会迁址,在物资远比今天紧缺和单调的上个世纪50年代,六七千人一夜之间拥入郑州,别的不说,单就吃饭问题就变成了一件头等大事。

为了迎接省直各机关的迁郑,1954年,郑州市委于6月5日决定成立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由当时的副市长王均智为主任,省政府秘书长杨宏猷、郑州市政府秘书长张北辰等为副主任。

这个艰巨繁重而又光荣的任务,郑州市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各项准备工作都在加速进行,从而保证了省直机关陆续顺利地迁郑。

两年时间,迁郑工作全部完成

“合作社在省直区设立了菜场,布店,百货、副食品等门市部;河南饭店门口设立了零售糖果、糕点、纸烟物品的小木房;还有照相、理发、洗染、自行车修理等门市部;食品公司在菜场设立肉类门市部,已开始供应;煤建公司也设了煤场,供应燃料。明码标价,19家私营菜行在合作社领导下建立了价格制度。新建了河南人民剧院、郑州剧院和德济路剧院,本月完工后投入使用……”1954年10月14日,《河南日报》头版刊发的这则消息,反映了当年郑州物资供应的大体面貌。

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

1954年10月底,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以及各厅局、省级群众团体全部完成迁郑工作,近7000名干部也顺利迁往郑州。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10月由荥阳迁到开封的中共郑州地委,1955年4月经中央和河南省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共开封地委,全区下辖陈留、开封、通许、兰考等13个县,总人口396.51万人。

从1949年3月诞生,到1954年10月迁离,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了5个春秋。

郑州晚报记者 孙娟 实习生 叶霖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1277 2013-10-22 00:00:00 二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