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中牟播报牟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六旬翁
痴迷学英语
“房车”流浪汉
20年后再游中牟
“小社区 大心愿”
中牟杨建忠 顶天立地一老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牟杨建忠 顶天立地一老兵
这是记者为老人拍下的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战场上,他被砸掉17颗牙仍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转业后,他率领乡亲们战天斗地,谱写富民新篇章;

病榻上,他别无奢求,只盼着早日住进新城镇社区楼房;

多憾事,采访后不久他便匆匆故去,音容消梦长长……

去年,记者随村干部到中牟县人民医院看望86岁的老战士杨建忠时,老人家话不多却一直询问村里的情况,他的愿望是请记者见证,帮他早日住上新型城镇化社区楼房……一年后,当新社区楼群矗立、景象全新、记者再次寻访他时,他却已故去半年,音容尽消梦影长长…… 中牟播报 王书敏 通讯员 邢晓玲 文/图

17颗牙丢在战场

仍奋勇杀敌

杨建忠1927年生于中牟县韩寺镇史庄村,自幼父母双亡,是个苦命的孩子。他14岁就给地主扛长工,18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1946年随部队攻打延安被俘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机。

在人民军队,杨建忠进步很快,次年就入了党提了干,先后任班长、排长和连指导员。他不但把自己历练成一名出色的指挥员,还主动要求训练教育大批俘虏兵,极大地增强了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晋、豫、桂、滇、藏等百余次战役中,他重伤坚持杀敌,8次荣立战功,其中立特等功和一等功各一次。

1949年,杨建忠所在的陈赓兵团打响了解放贵州、广西战斗。7月的一天,部队攻打泰州,他投出的手榴弹炸飞了敌群,却不料在激战中自己也被敌人投来的手榴弹砸晕,所幸该弹滚落很远才爆。然而,醒来后满脸是血的他不但无法进食,就连正常说话也不能,原来他被砸掉了17颗牙齿。

军转农,杨建忠“兵”心不改

1955年,杨建忠揣着几十枚军功章和一腔豪情转业到孟庄村(时称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的他,从未改变过雷厉风行、刚直不阿的军人作风。

该村是个下辖20多个自然村、有一万多口人的大村,他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带领群众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很快动员起70%的群众加入互助组。上世纪60年代初,很有想法、敢为人先的杨建忠,组织群众开展村网规划,在地头路边、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达千亩,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村庄”。若干年后,成材的梧桐树统一采伐,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让群众发了笔小财。

村民姚福印回忆说,他奶奶那时的最大心愿,就是百年后能用这上好厚实的桐树做口棺木。

教导子女

要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杨建忠一生不服输,回乡后长达30年默默奉献在基层,与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搁到哪儿都是一颗闪光的螺丝钉,都能顶天立地。

1957年,组织上曾安排他到郑州市粮食局上班。可没多久他就响应毛主席号召,主动放弃城里舒适的工作,重回农村,从管理大队食堂,担任史庄村队长、会计,直至1997年他70岁时才让“贤”。可他还是闲不住,村容村貌整顿时,他把自个儿的家拾掇利索,便拄着拐杖登门入户,帮劝村民清理门前杂物,打扫街道路面;他爱管闲事,乡亲们也乐意让他管,谁家有个纠纷遇到啥难题,都请他出面调停解决,是村民敬仰的“青天大好人”。

记者问,立了大功,又受了重伤,到头来却是个普通农民,心里咋想的?杨建忠平淡地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经常教育子女,要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比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也很幸福!”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5024 2013-11-01 00:00:00 五 中牟杨建忠 顶天立地一老兵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