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州日报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史越三 敢于担当,传播大爱 史越三是《郑州日报》资深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载。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是人人都必须正视的力量,我们选择了记者这一崇高职业,就要做到有担当,增强大局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传播人间正气。”史越三说,此外,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还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引起更加广泛的共鸣。 史越三有一句话让现场记者都颇为震撼,“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史越三用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新闻工作者的深刻认识。 郑州晚报财经新闻中心副主任 辛晓青 不忘初心、不畏过往,心存希望 作为首届郑州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得者,《郑州晚报》记者辛晓青称,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团队发言。 “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们要走进去,无限贴近,没有怨言,没有借口,随时出发。”就是这样,辛晓青与她的团队写出了轰动省内外的作品《产业隆起领跑中原》。 辛晓青并没有突出自己的成就,而是在反思,作为一个入行11年、得过中国新闻奖并一直向读者传递有用信息的记者如今的困惑。 “在进入这个圈子的初始,多少都是有着侠肝义胆的,但久而久之,发现自己离当初的理想没有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辛晓青认为,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其实就是给记者一个契机,重构对未来的希望,对自己的肯定,让大家明白,希望是个美好的东西。 最后,辛晓青用一句话总结她入行11年的最大感受,便是不忘初心、不畏过往,心存希望。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吕明 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心声 “711”郑州经济广播,“早餐可乐”主持人吕明用自己同事的一个例子阐述了记者应做到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民生。 “此次我们台获得郑州新闻奖的采访记者,来电台仅仅3年,可以说是一位‘菜鸟级’记者,但就是这样的‘菜鸟’,却为郑东小学的家长讨回了多被征收的189万元学费。”吕明说,这位同事的成功,恰恰验证了作为一名记者,他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民生。 “广播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媒体,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多年来我们靠着这个信念为听众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吕明说。 “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做一篇好的报道,我总结最重要有三点,一是要有一个好的题材,要有深入的采访、坚持不懈的态度;其次,要有一个平和客观的心态,要有一定的艺术制作水平;最后还要有一批认可你的伯乐。”吕明说。 郑州电视台记者 万江莉 做老百姓爱看的新闻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恪守职业道德,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郑州电视台》记者万江莉总结了自己做新闻的感想。 首先,万江莉认为,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深入一线取得最真实的资料来完成报道,每个字符每个镜头都能经得起法律和道德的检验。 其次,万江莉认为目前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所有的媒体记者要以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发现最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将“小人物,大故事”呈献给受众,传递正能量,做老百姓爱看的新闻。 中原网编辑 徐珂珂 心通桥,心连心 徐珂珂,是中原网一名普通编辑,但是她的工作并不简单。 “每逢记者节这一天,我都会感到自豪和振奋。”徐珂珂说,“今天的记者节,让我们又有了更新的使命。”徐珂珂介绍,中原网心通桥栏目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郑州新闻一等奖,让她更意识到责任之重。 徐珂珂称,他们将始终坚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来认真对待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已经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前辈们为我们开辟了辉煌的过去,我们将继承前辈的精神并发扬光大。”徐珂珂说,中原网心通桥是一个与人民无障碍沟通的栏目,两年来,中原网的记者、编辑和有关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夜以继日地守护着这个平台,及时解决问题,成为群众的便民桥,更是让群众与政府心连心。 郑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常绪东 唱响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上月末,我们举办了首届“郑州新闻奖”评奖活动,对近两年在郑州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检阅。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的新闻宣传队伍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新闻宣传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应该说,我们这支新闻宣传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值得信赖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实践证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践也多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争做合格新闻人,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为郑州、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唱响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郑州市记协主席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总编辑 石大东 重树形象 重建责任 重塑品格 记者是个神圣的称号,是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是社会公平的守望者。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纷繁复杂,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新闻记者也面临着太多的陷阱和诱惑。老一辈新闻人、著名记者范长江曾说:“这个社会正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记者职业是“良心职业”,记者人格的高低决定了其新闻节操。“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今天,我们一起拷问社会,拷问内心:记者到底是什么?记者肩上是责任、重托,记者笔下有公平、正义。让我们记住自己曾经的梦想和承诺,记住记者的责任担当,严守底线、不碰红线,重树记者形象、重建记者品格,用客观真实、积极有效的新闻宣传奉献社会、成就人生。 本版撰文:郑州晚报记者 孙娟 赵柳影 徐智慧 实习生 谢君锐 本版图片: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