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合一升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合一升华
——第二届嵩山论坛发言摘登
之三十六

编者按:今年9月,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在登封举行。论坛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文化企业高管等400余人围绕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家精神等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和高端对话。昨日,《光明日报》13版《论苑》栏目以《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合一升华》为题,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第二届嵩山论坛发言摘编,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日前在河南登封开幕。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文化企业高管等400余人围绕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家精神等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和高端对话。

嵩山论坛是河南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中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旨在增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上的对话与理解。2012年首届嵩山论坛开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并在四大古代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旁建设永久性会址。本期《论苑》摘录第二届嵩山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使读者共同感受嵩山论坛带来的智慧碰撞。

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坚持“明道”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我们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无论从文字、语法还是思想交流的方式来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有着颇多的美感,而这样的文化是由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今天在嵩山论坛讨论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世界文明的关系,便要弘扬这种求道、知道、按道做人的精神。把握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既弘扬华夏文明,又能够以文明的形象和力量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主张在经济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明道”,用“明道”来振兴中华,用“明道”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弘扬华夏文明不仅要“明道”,也要善于把握道的作用。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文化建设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动力和支持不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搭一个台,而是让文化建设承担起帮助人们建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也就是在文化建设中把握民族振兴之道。

具体而言,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中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

从“经济人”“文化人”到“生态人”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在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框架下,我们探讨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是希望能够塑造广义的文化中国的人文认同。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能力的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外,必须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生态的发展。面对现代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我们首先要堂堂正正做“经济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要体现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个人尊严的价值。在“经济人”基础上,做“文化人”,要体现正义、同情、慈悲、责任、社会和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人”“文化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升华到“生态人”,就是要体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体现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东西包括自然物都是我们的伙伴。所以我们不仅要体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责任人民”,即理性、德性人民;我们还要面向全球,发展“关怀人民”。

“唯天地”“唯天下至诚”能够充分体现“人之性”,体现了“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物之性能参天下之话语,进而为天地人。所谓“天地人”,就是人要和其他人有亲切的关系,不仅与家人,与社区、国家、人类乃至天地万物都要有亲和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应当能够保持持久的特性。另外,“人心”和“天道”也能够相辅相成,我们要发展传统中国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感,对天我们有敬畏感,对自然天地万物我们有敬畏感,对国家民族我们有敬畏感,对家庭我们有敬畏感,对师长、学术传统有敬畏感,对我们个人也有敬畏感。因此,在成为“经济人”、“文化人”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成为一个“生态人”。

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谢克昌

国家非常重视大气污染问题,这是今年年初影响我们1/6国土、4亿人民的大问题。国家联合环境、能源进行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的策略和技术途径研究,加强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战略咨询,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学支持。

我个人建议,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战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同时,要创新环境的管理体制,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政府要以足够的政治意愿,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避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我们还要改变理念,包括能源的消费理念、生活理念,要优化人文精神,强化生态意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这便是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嵩山论坛正是在发扬光大这个思想基础。比如论坛提倡“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蓝天白云,感受温暖的阳光。所以,我们要遵道、畏德,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环境关乎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方 新

我理解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业态。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反思的有效性决定了人类财富的有效性。人类必须从追求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生态发生根本的转变。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比如当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要有公平,有公平就要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此外,环境保护其实不是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杜维明讲我们怎么样从一个“理性人”到“文化人”再到“生态人”,这确实有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关系。所以生态理性试图动用劳动资本、资源,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当的需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为先

河南省副省长 张广智

在世界文明中,五千年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华夏文明根在中原、源在河洛。核心是中,精髓是和。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脉动潮流。中原文化还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曾长期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轴心区,也是炎黄祖源、三代都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嵩山地区不仅荟萃着中国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主流文明交流融合、多元文明荟萃共荣的典范,有文化系统性融合的独特景观。

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脉动潮流。嵩山论坛秉承开放、包容、平等的对话机制,邀请国内外嘉宾,开展认真深入的交流。论坛以“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为主题,切入人类的终极关怀话题,对构建友好社会、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近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表明了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举措,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既然同呼吸,必然共奋斗,河南将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契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为先的理念,坚持把加强生态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协调发展之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空间,建好美丽中原。

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河南省副省长 张维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建设,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河南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每年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10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创新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在全国得到推广。

河南将继续坚持民生为本,打造城乡生态文明环境;坚持思想引领,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气氛;强化执法监管制度,坚持把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全国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请继续阅读AA06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8876 2013-11-14 00:00:00 四 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合一升华KeywordPh——第二届嵩山论坛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