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视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历史的底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历史的底稿
新闻摄影中的时代足迹
站着睡着的子弟兵 2008年2月4日,广州火车站,换防下来的士兵正靠在栏杆的一角休息。受冰冻雨雪天气影响,从1月26日开始,200多万名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同时数万名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官兵驻守车站维持秩序。 邵权达 摄/广州日报
饮料瓶的困扰 2009年6月18日,西安市雁翔路一家饮料瓶回收厂,工人将刚收购的饮料瓶背到“山”顶。这座“山”重约50吨,有各类塑料饮料瓶近190万个。瓶装饮料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邓小卫 摄/华商报
还我蓝天 2013年2月24日清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边上一位老者正在晨练,对面楼群中4个采暖烟囱的废气直排空中。这种冬季取暖的传统方式何时能寻找到更为绿色的方式亟待破解。 衡国良摄/新文化报
爱心接力 2008年1月31日,20余万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准备进站。一女乘客晕倒在人群中,众人合力把她抬高送进广场。 陈奕启 摄/南方都市报
▶奥运火炬传递 2008年5月7日,广州天河路附近,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市民挤满街头,甚至站上公交车顶,“中国加油”的声音异常响亮。刘可 摄/南方都市报
▶▶黄金周的“堵途” 2012年9月30日清晨六点三十分,由于惠州方向车流过大,机荷高速荷坳收费站前堵满了汽车,不少车主下车休息。 赵炎雄 摄/南方都市报
▶▶重庆钉子户 2007年3月,钉子户未拆之前的夜景。重庆杨家坪轻轨旁的钉子户由于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场涉及物权法的争议由此展开。 周民 摄 /京华时报
▶宜黄姐妹 2010年12月22日,北京304医院,钟如九和姐姐钟如琴。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一起因强制拆迁而导致的悲剧引发举国关注。当天,居民钟如九一家因拆迁矛盾与拆迁人员发生冲突。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钟如琴(钟如九姐姐)、罗志凤(钟如九母亲)、叶忠诚(钟如九大伯)三人选择用自焚的方式保卫自己的房子。 杨抒怀 摄/潇湘晨报
环卫工的工资条 2012年1月4日上午,增城挂绿广场,一名环卫工人手捧一张自己的工资条。当天,几十名环卫工人聚集在一起,表达对工资过低和奖金发放方式的不满。 孙俊彬 摄/南方都市报
挖坑取水 2010年3月20日,云南省砚山县江那镇狮子山村,王林权在水塘里挖坑取水。由于西南大旱,水塘干了,他一人用8天时间挖了两个两米多深的坑,经过一晚上的渗水,抽上来能浇3分地。 韩丹 摄/都市快报
粒粒皆辛苦 2013年1月13日下午,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办蛟峪山村,农民刘军计正在场上用皲裂的手不停地翻动着绿豆。他停顿那一刻,绿白色的豆粒与粗黑破裂的手掌形成强烈的反差。 李杰 摄/华商报

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职业新闻人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无数切面、无数转折点。很多看似无甚新奇的新闻事件,一旦被放到历史的视野中加以梳理,常有见微知著之效。摄影自从被发明以来,便担负起前所未有的记录使命,“图像证史”被社会赋予了极高的期待。

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将于11月下旬开幕,其中由南都全媒体集群牵头主办的新闻摄影联展将在连州博物馆展出,全国共有18家媒体参展。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都市类媒体崛起繁荣的十年,与之相伴的是视觉在媒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尤其在经历了数十年“样板戏”式的视觉规训以后,秉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客观记录时代进程为使命的报道摄影得以重归主流,蓬勃发展。这也为新闻这一“历史的底稿”增添了丰富的、不可或缺的视觉材料。

这次展览,只是一个索引式的起点,条件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但重要的是,历史从来都不是一笔写就的,也没有谁可以垄断书写历史的权力,只要更多的人加入这个为历史打底稿的行列,历史的细节便会日益丰富,从而接近真实。在一个新闻摄影面临挑战,视觉消费风潮澎湃的年代,重要的不仅是按下快门,而是具有历史意识的观察与记录。 □郑梓煜 文

何以不堪重负

何以置身人海

何以用命相搏

何以历经沧桑

请记住那些让我们尊敬的新闻摄影工作者

□杨小彦

我一向对新闻摄影工作者持有敬意。他们手持相机,现身事件现场,目睹突发灾害,面对苦难群体,在一瞬间,果断地留下了历史的片断。历史赖此而具有温度,而变得直接,而饱含力量。

新闻学有一个理论,认为新闻是初级的历史,因为事件首先要以新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没有错。但我们可以细想一下,那可是第一级的历史!没有这一级,历史本身就会成为问题,甚至历史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是一部书写的历史。书写的最初的依据就是原始记录。而自从新闻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生产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历史书写也就不得不从这些事件中开始了。我们所记住的,就是新闻所关心的。或者反过来说,新闻记下来了,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留待后人的重新阅读与解释。

视觉的历史也是这样,由一幅又一幅的现场照片,由一个又一个在现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通过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快门而成为永恒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工作者更关心事件的分量,而不会被通俗的优美所掩盖。分量肯定和苦难有某种内在联系,所以,关心事件的分量,也就等于关心人类的普遍命运,关心让人纠结的困境。相反,他们要去除所有可能的掩饰,不用愉悦的审美来欺骗自己的眼睛,进而欺骗大众的眼睛。

他们是清醒的第一现场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的责任感在举起相机的一瞬间就得到了升腾,并在升腾中体认人性的价值。所以,从这一点看,他们都是“天生”的人文主义者,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是为历史留下真实的底稿。

按动快门就是记录,记录下来就是历史。对历史来说,还有什么比底稿更重要?解释可以有多种可能,但底稿只就这一张,以及这一张里的这一瞬间。所以,人们在目睹眼前这些照片时,我提醒你们,请记住他们,请尊敬他们,尽管他们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作者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视觉批评家) 南都供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9950 2013-11-18 00:00:00 一 历史的底稿KeywordPh新闻摄影中的时代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