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院士如何才能不成为“花瓶”
男女同龄退休就能实现公平吗?
扶老防讹且学“金华样本”
公务交通补贴不能沦为“变相加薪”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扶老防讹且学“金华样本”

11月25日早上7点多,浙江省金华市的一条城区非机动车道上,有位老人突然一个踉跄,脸朝下摔倒在地,伤势不明。来来往往的行人停下来后,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上前扶起老人。情急之下,有市民迅速拿出手机拨打了120,并默契地围成一个圈,将老人护在中央。默默守护中,有人跑到街头,叫来了协警。了解情况后,协警将在地上躺了五六分钟的老人,慢慢搀了起来。(11月26日《钱江晚报》)

四川达州的“老太讹人”事件了犹未了,浙江金华闹市街头又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一幕。网络之上、跟帖之中,顿时再度激活了“感谢南京法官”的“彭宇案后遗症”。有人更是借此抖出惊人之语:一次争议性的判决,断送了五千年的文明。笔者以为,文明显然不会轻易断送,而老人摔倒的事情却肯定还会发生;那么,再遇此类事态,可否暂且学学“金华样本”呢?

之所以称其“金华样本”,是因为事后有医生实话实说,从医学角度来说,看到老人摔倒,还真的不建议市民急着去盲目搀扶。医生说,除了轻微碰伤、神志清醒的摔倒老人可以扶,否则还是不去碰他,而是直接打120,等待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来处理;如果老人是腰部、头部受伤,哪怕他神志清醒,也不要轻易去移动他,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即使有担架护送,也应注意将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的专业要求等。

近些年来,围绕着“该不该扶摔倒老人”,已陷入了一种扶与不扶都有风险的两难境地:扶吧,不敢;不扶呢,又觉得心有不忍。这当中,“不敢”是担心无辜被讹;同样,“不扶”又很容易招致所谓的“道德谴责”。一桩“彭宇案”划破的“道德血口”,也许要N起“老太讹人”的严肃处理,才能逐渐愈合。但不管怎么说,任凭老人摔倒而置之不理、弃之不顾,显然也不是这个社会的应有风气。所以,看了浙江金华的助人一幕,自然而然地启迪人们,何不倡导以医学视角化解道德纠结?

而“金华样本”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发现老人摔倒,行人马上停住脚步予以关注;二是热心市民赶紧拨打急救电话,说明现场情况;三是在救助机构尚未来到现场前,站岗、疏导保护老人不受二次伤害。显而易见的是,比起纯粹滥喷“道德口水”,这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施以援手,既是对摔倒老人的有效帮助,也能让路过行人无须再感到“良心不安”。

笔者说扶老防讹且学“金华样本”,一来缘于“讹人”风险依然存在,见义勇为也应注意自我保护;二来基于这样的现实语境,少一些道德纠结,多宣传医学视角,恐怕才是当下面对老人摔倒时的最妥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倒也需要给一些人提个醒:以后再去关注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消息时,还是尽量莫做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道德文章”了,因为,这样的狭隘关注,看似很显义正词严,实则往往于事无补。

□司马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2645 2013-11-27 00:00:00 三 扶老防讹且学“金华样本”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