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正式开幕,将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总体要求和任务。当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三个矛盾现象(悖论)值得管理层高度重视。 其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复苏与中国外需增长出现明显背离。 近两年,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贸易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中国须高度关注来自于外部的新挑战。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经济复苏依然比较缓慢,美国经济开始显露出由“弱势低速增长”实现向增长趋势上行转变的新迹象,特别是制造业恢复了强劲扩张。但反之,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今年1~7月,美国从中国进口同比仅增长2.5%。 中美之间贸易脱钩进程的加快也同样发生在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上半年,我国产品出口到传统发达市场占比从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预示发达国家此轮经济复苏和需求回升对中国出口拉动力较以往可能明显减弱,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产业升级模式难以持续。 其二,社会融资(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速出现明显背离。 2013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反差,表现出明显的“避实就虚”倾向: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周转率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债务比率上升,银行隐性不良资产风险也开始抬头。 其三,全球主要基准利率与国内融资利率明显背离。 当下,全球普遍保持低利率或零利率环境,但国内利率却出现大幅上升,国内的钱变得更贵了。近两个月,虽然银行间市场并未出现类似6月短期Shibor利率急速飙升的状况,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明显收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甚至在11月底超过4.7%,不仅超过了2007~2008年水平,更一度逼近2004年的历史最高点。同时企业债收益率也顺势上浮,进一步影响到包括政策性银行等在内的金融市场融资计划,推升了市场平均融资成本。 可见,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新的重大挑战。在总量政策难以有多作为的情况下,必须更多使用结构性政策。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