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景中国·郑州周”大型采访活动启动
第二届
“郑州慈善大奖”
拟表彰名单开始公示
河南国际商会服装商会和中原网携手
郑欧班列提速“中欧物流通道”
城里扎根不再“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外来务工人员刘建伟说:
申请到公租房,感觉自己在城里真正安顿下来了
城里扎根不再“漂”
之三十九

郑州外来务工人员刘建伟说:

申请到公租房,感觉自己在城里真正安顿下来了

□人民日报记者 王汉超

编者按:昨日,《 人民日报 》17版“经济热点”栏目,在“这一年,变化真不小”专题报道中,通过外来务工人员讲述,详细介绍郑州申请公租房不分户籍,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下、融得进城市的做法,并配发记者点评,认为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一个有效手段。本报今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在郑州一座建材市场的地下一层,刘建伟师傅穿一身蓝色工装,正忙着抄电表。这两天大家都发现,刘建伟脸上总带着笑:“呵呵,我申请到公租房,正在公示,很快就能拿钥匙了!”

刘建伟22岁从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农村来郑州打工,已经在郑州生活了21年,可直到几天前获知自己申请到了公租房,刘建伟才觉得自己在城里有了“根儿”,算是真正安顿下来了。

很小的时候,刘建伟就盼着有朝一日做个“城里人”。刚结婚,就和媳妇一起出门打工。夫妻俩能吃苦,卖小吃、摆地摊、上工地……什么都做过。这两年,日子渐渐好起来,孩子在城里上了中学,刘建伟找到了一份做抄表工的稳定工作,日子和城里人似乎没什么两样。“可心里始终感觉在漂着,一下班,城里人有房有家,而我只有一个‘窝’。” 刘建伟说。

在城里打工这20多年,刘建伟常常是哪里房租低就住哪里,住得最多的是城中村。一个月房租加水电费要1300多元,占了他每月工资的一半。“几年前,城中村晚上常有片警敲门查户口,要求我们去办暂住证。当时就感觉,我为城市干了那么多活,其实城市不欢迎我,老想撵我走。”刘建伟说,“最难的时候是城中村要拆。旁边房子已经扒一半了,我东西还在屋里,第二天晚上睡哪儿还没着落。”

今年,在郑州,不管是不是本地户口,不管收入高低,只要名下没有房产,都可以申请公租房,政府按照不同收入标准,给予不同补贴。对低保户,政府公租房补贴高达97%。郑州市承诺,公租房申请审核时间最长60天,像刘建伟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15天。按照每平方米8元的租金计算,一套近60平方米的住房,月租480元左右。

“我现在感觉,我终于被城市接纳,是个城里人了。”刘师傅说,这几年,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融入城市,比如他家小孩在城里上学,小学时还要缴纳一笔借读费,上初中后就和城里小孩享受一样的待遇了,公司还给刘建伟办了医保,他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保障。

“这几年,农民工和市民的福利待遇差别越来越小,让我们心里暖暖的。特别是今年住房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扎根城里了。”刘建伟说,“在城里安了家,就想着把农村老家的父母接过来,父母70多岁,身边不能没有儿女。要是以后,外来务工人员和家属的养老也能享受市民待遇就更好了。另外,我媳妇自己摆小吃摊,没有单位给她上城市医保,心里还是不踏实,盼望以后在城里工作的人都能享受市民待遇。”

■记者点评

曾采访过一个90后农民工,他说了一句话:“城市越发展,我被挤得越远”,让人心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辛苦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下、融得进城市。

郑州这种申请公租房不分户籍的做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一个有效手段。外来务工人员只有在城里安了家,才能更好立业。而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里立业,城镇劳动力供给才能更充足稳定,消费需求才能更有力释放,新型城镇化进程也才能得到更好推进。

(原载《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6日17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29110 2013-12-17 00:00:00 二 城里扎根不再“漂”KeywordPh郑州外来务工人员刘建伟说:
申请到公租房,感觉自己在城里真正安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