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地球周刊2013年国际风云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斯诺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斯诺登
斯诺登声称,自己泄密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正义。
今年7月,斯诺登在莫斯科的谢列梅杰沃机场召开新闻发布会。

最热人物

点睛

以揭露情报部门实施的大规模监控而闻名天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讨论。

“生活中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为了钱,我会把这些文件卖给许多国家,大赚其钱……政府赋予自身不应拥有的权力,没有公共的监督。结果像我这样的人只能跨过界限,做更多的事。”~~~今年6月,当被媒体问及为何放弃自由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开始泄密,斯诺登这样回答

剖析

现在想起来会觉得不可思议,就在半年多以前,基本没人知道爱德华·斯诺登是谁,在美国之外,也很少有人真正明白NSA这个缩写代表着什么。当时虽然网络隐私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人们并未意识到政府及其秘密机构能从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数据足迹中追寻、过滤、收集到什么。

所有这一切在5月份发生了改变,就在那时,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A11enH◇mi1ton、成为NSA(◇国国家安全局)合同工的斯诺登离开工作所在地夏威夷,前往香港。在那里他跟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埃文·迈克阿斯基尔及独立电影制作人劳拉·鲍伊斯特拉斯见了面,交给他们大量秘密文件,揭开了当今时代技术监控的盖子,有些内容完全超出人们想像,比科幻小说还要惊人:拖网式信息搜集项目可以直接从美国最大型网络科技公司~~~包括F◇cebooK~~~的服务器上了解你的数字活动;英国利用光纤监控出入的所有数据流;一个电脑程序可以偷走数百万普通美国人的电话记录;作为网络安全基础的加密系统形同虚设;除此之外,美国对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等国及几十位国家领导人进行监控。

消息发布之初,人们以为遇到了新时代的“深喉”,以为这些内容背后的泄密者会遵循匿名传统,但斯诺登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前台,《卫报》及《华盛顿邮报》发表相关报道后四天,他就披露了自己的身份,希望公众把注意力放在美国政府的行为上,而不是他的身上。

斯诺登的人生因此改变,而且不是朝着更好的方向。他被迫不停逃亡,最后落脚在莫斯科~~~实际上是被“困”在了那里,只要离开,他就可能被逮捕并引渡到美国,面临间谍、叛国等指控和漫长的刑期。当然斯诺登对此早有准备,他说自己泄密的唯一动机是“让公众得知国家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什么,对他们做了什么”,并希望这些文件能在全世界引起“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的争论。

他的目的达到了。人们就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该如何平衡展开激辩,对斯诺登的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在一些人看来,他是叛徒、罪犯和异见者,把世界变成了更危险的地方;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他是爱国者、英雄,捍卫了公民自由,削弱了政府监控民众的能力。超过14万人签署白官请愿书,要求政府赦免他。

曾于1971年揭露美国政府越战谎言的丹尼尔·艾斯柏格评价说,斯诺登泄密堪称美国史上最为重要的泄密事件。不管最后结局如何,其所作所为都让他成为2013年最具争议性的人物。至今斯诺登泄露的文件仍然源源不断在媒体上出现,未来几年内将对各国的立法和行政进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

泄密5月20β,斯诺登离开夏威夷抵达香港,藏身于一家酒店,并希望申请冰岛政治庇护。6月5β,英国《卫报》爆出◇国“棱镜”监控项◇,称◇国家安全局(NSA)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β《华盛顿邮报》曝光NSA和FBI直接接入9家网络巨头中心服务器,跟踪网络用户的举动及其联系人。

压力6月9β,斯诺登在《卫报》专访中公开身份,表示自己在良心上无法允许◇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6月12β,斯诺登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指奥巴马政府正在暗中施压,意欲尽早将他引渡回国。6月16月,斯诺登再爆料,称◇英联手监控G20峰会。此后多家◇体援引斯诺登提供的资料,披露◇国监控各国情况,引发外交风波。

逃亡6月23β,斯诺登自行按照合法和正常途径,离开香港前往莫斯科,此后一直停留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7月16β,斯诺登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临时政治避难申请。8月1β,俄移民局向斯诺登发放了为期一年的临时避难许可,使其得以在俄境内自由活动。12月16β,◇国华盛顿联邦法庭裁定NSA搜集大量民众电话记录的做法违宪。12月17β,斯诺登通过记者格林沃尔德发表声明,对这一裁决表示欢迎。

D8w◇南都供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0706 2013-12-23 00:00:00 一 斯诺登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