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6版:TOP养生年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载誉前行 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载誉前行 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
重症医学中心的医生正在悉心为患者进行诊疗

对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来说,2013年11月26日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这天,“全国重症医学高端论坛暨201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基层培训项目(郑州站)”在该院隆重启幕。与此同时,“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也正式在此挂牌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名重症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一起进行会诊、查房的病例讨论。

这是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高度肯定,它意味着,作为郑州市的“重症医学中心”,郑州市一院将承担起全市重症医学教学、科研、会诊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连鸿凯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砥砺前行,立志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中心。”

据悉,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迅猛发展,而郑州市一院在这一轮发展浪潮中,走在了郑州市的前列。 郑州晚报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建平 楚哲

医疗技术水平获高度肯定,中国重症医学基层培训项目“落户”市一院

这是冬天里的“春天”。

虽然时值隆冬,但在会场上,与会重症医学专业人员的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春潮。

“就时节来说,现在是冬天,但是对于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来说,现在刚刚进入春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和平说,医院要在这个“春天”里积极有为,大力推进重症医学建设,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为中原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据悉,重症医学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自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起,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08年,国家正式批准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随后,卫生部也正式发布了重症医学相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全面发展,缩小各地区ICU建设和医疗水平差距,将理论体系、技能培训、技术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论以及经验成果带给各地,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卫生部的高度重视下,在青年委员会的支持下,与科学普及部开展了国家级“重症医学基层行”培训项目。

而今年,该项目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胡和平说:“今年的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本来在河南是没有项目的,但是分会在收到医院的申请后进行了详细调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人员、设备、制度等各方面达到了学会制定的标准,因此201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基层培训项目(郑州站)才最终敲定。”

胡和平表示,医院承办这次活动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的肯定,还使重症医学专业人员对重症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有深入理解,为全国重症医学领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系统、规范、高质量的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工作为基础,为基层医院培养高素质的重症医学从业人员队伍。

8个重症监护病房,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

这是一个被逐步攻克的难题,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倾力打造的重症医学体系正在逐步显露出它的强大力量。

器官衰竭、严重休克、感染、高龄、各种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的诊疗难度可想而知,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之所以选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看中了他们在重症医学上的努力与实力。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连鸿凯曾经说过:“重症医学在降低死亡率、保障急危重患者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症医学发展得越好,急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就越有保障。”

为此,近年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持续强化急危重症患者管理,打造重症医学体系,为中原急危重症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他们率先在省内设立8个重症监护病房,分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

连鸿凯说,这8个重症监护病房都配备有高素质的重症医学专家技术团队,有国内外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抢救器械,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先进、高层次的救治保障和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抢救危重病人,8大监护室显示“深厚功力”

这个体系,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

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方面,这八大监护室各自显示了深厚的“功力”。

提起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壁淇县79岁的黄大爷感激不尽,就是在这里,重症医护人员的抢救技术,让他起死回生。

2013年7月2日,一次意外,老人从高空坠落。

据接诊的医生回忆,当时老人头皮撕脱,大量失血,胸部多发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血气胸,双下肢开放性骨折,生命垂危,当地医院无法救治。

经人介绍,老人迅速被家人从当地转诊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几个小时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老人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除此以外,车祸中,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的5岁晓艳;来郑看望女儿,却突发心梗的洛阳孙先生……他们都曾徘徊在生死线边缘,但都被医生“拽”了回来。

能从死神手中成功夺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都和“重症医学体系”密不可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模式,即急诊与ICU一体化管理,是目前国内对急危重症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

连鸿凯说,这种模式优化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的通道,实现了急诊与ICU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医院急救与重症监护的学科优势,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为广大急危重患者构建生命“绿色通道”。

5个抢救小组、3个品牌技术小组,专家组团护卫重症患者健康

衡量三级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急危重病和疑难杂症的救治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全院急危重病人的一体化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教育培训、突出学科优势、打造急危重病人快速反应救治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成功救治率和生存率,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政联席会经研究决定,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由副院长胡和平担任主任。

“我们医院重症医疗的特点可用规模化、专业化、分类清晰来概括。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设备、详尽的制度等,都是为了集中医院的优势资源,当一个人处在临终可逆性疾病和慢性持续不可逆衰竭性疾病之间时,一院的危重症医疗既能体现关爱、彰显人文、减轻痛苦、控制费用,又能把不易被群众接受的临终关怀理念普及化,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病人临终生活质量,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为老年病人所称道,为重症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胡和平说。

为了重症医疗工作更好开展,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5个抢救小组: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抢救小组、微创技术风险与评估小组、内儿体系抢救小组、综合支持抢救小组、外科体系抢救小组。

另外,为了使救治更有针对性,他们又成立了3个品牌技术小组:液体复苏小组、气道管理小组、感染控制小组 。3个品牌技术小组成员由五个抢救小组成员担任,在抢救患者过程中,重点指导液体复苏、气道管理、感染控制。

除此之外,他们还成立普通病房医疗应急快速反应小组,出现气道、呼吸、意识、循环等方面症状将立即启动该应急反应小组,同时严格执行普通病房医疗应急反应流程,使普通病房和重症病房联为一体,从而能够使院内的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连鸿凯说:“积极发展重症医学、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中原重症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1339 2013-12-25 00:00:00 三 载誉前行 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