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遏制弃婴现象不是“弃婴岛”的责任
银行家还能当多久的“收费家”
监督公车私用,“封存”不如“公开”
行政诉讼“大修”开启更多改革想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监督公车私用,“封存”不如“公开”

■街谈

12月23日,湖南省纪委发文称将对超标配备公车及公车私用进行专项整治,要求节假日公务用车统一封存,并表示将推进公务用车网上审批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公车使用登记公示制度、完善公务用车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反腐专家、湖南商学院副院长王明高曾表示:“我们调研发现,一辆公车一般是1/3时间领导公用、1/3时间领导私用,另外1/3时间司机自己用。”公车私用,浪费的是纳税人的钱财,所以一直以来民声沸腾。公车私用的状况,无疑需要改观。从GPS定位、贴标签,再到如今的问责、节假日统一封存,都是制度上的努力,也是一种进步。毕竟,这意味着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公车私用的确不妥、需要纠正。

湖南此次开展专项整治,严禁公车私用,其中要求节假日公务用车统一封存,并圈出6个监管重点,突出了节假日、八小时外对公车的监管,其初衷甚好,也契合民意。据2013年4月19日《新京报》报道,在“三公经费”中,公车费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80余家中央单位中,7家公车费用超1亿,国税总局最多超14亿,11家单位费用比去年减少,但也占了“三公经费”中的大部分,达到六成。这么多公车花费,有无必要?有无浪费?有无腐败?的确值得考问。在收回违规公车的时候,对不违规公车的监管工作,同样亟待加强。

不过,无论是湖南监管公车的举措,还是其他地方的各种“严规”,如一票否决制、首长负责制等,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即公务用车的信息已经充分公开,什么是公车?数量有多少?属于哪些部门?等等。这些信息公开了,所谓的“统一封存”等措施,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不然,没有足够的信息公开,公众对公车情况一无所知,那所谓的问责、整治,更像是一场秀,因为自始至终,公众都无法发挥监督权。

客观来说,我们不否认湖南统一封存公车的制度善意,但也必须意识到,一刀切的“统一封存公车”,其实缺乏必要的人性化。若是在节假日有突发状况,的确需要使用公车,那岂不是要抓瞎?毕竟,在规定之外,还有人性。一刀切固然是监管最简单的办法,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使得这不可能是“最优选择”。但是,于政府部门而言,其服务水平与质量,则应向“最优选择”靠拢,那意味着监管公车私用,政府应该采取更优的选择。

无法否认,公车私用的确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是普遍存在的,对其进行监管,显然是必须之举。但是,监管公车私用不能靠整治,整治说到底只是一种运动式检查;而应靠公开,让常态检查、常态监督无处不在。试想,如果公车的信息完全公开,如公车有明显标识、公车上面有“严禁私用,举报电话×××”等信息,每个人都能成为公车私用的监督者、举报者,那公车私用的情况,必然会减少,因为其已经无处遁形。

□杨燕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1424 2013-12-25 00:00:00 三 监督公车私用,“封存”不如“公开”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