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5版:社区报 圈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归“中国式”读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摇头晃脑,声调高低缓急,好像在唱歌——
回归“中国式”读书
吟诵与古词新唱回归,民间一直在努力
徐晓生 商人
曾令中 文人
杨昀 高校教师
霍其发 小学校长
王娜 公务员

“吟罢低眉无写处”,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创作就有“先吟后录”的习惯,而诗词文赋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上下贯通的文化传承体系。而这一悠久传统在近代随着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兴起哑然退出舞台。

其实,在民间,对于吟诵的传承、拯救和推广未曾中断。吟诵根据腔调、地域分为众多流派,近年来,吟诵纷纷纳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之列。在郑州,就有一些吟诵传承者、爱好者,他们努力进入学校、社区开展吟诵活动,而个别学校已经主动探索把吟诵引入课堂教育。 郑州晚报记者 潘登 文/图

遭误解的吟诵

讲台上,私塾老师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诗文,沉醉其中。讲台下,学生们或交头接耳,或偷看闲书,更有甚者肆意打闹。

这样一幕成为影视作品讽刺传统私塾教育的经典场景。迂腐可笑、不求甚解的标签被贴在吟诵身上。

另外,人们由于不了解吟诵,往往把朗诵、诵读等读书方式与之混为一谈。

种种误解,使得吟诵这种具有独特创作、教育功能的文化载体长期以来被冷落、禁锢。

那么什么是吟诵呢?

简言之,吟诵是吟(吟咏)和诵(诵读)的合称,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教学方法。过去阐释诗文,必从吟诵入手。而吟诵讲究运气发声,遵循平仄声韵,有一定的规则,其中最基本的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吟诵与音乐一起被称为“姊妹艺术”,吟诵者感情到处,自然摇头晃脑。

吟诵与古词新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些古代“流行歌曲”表明,很久以前,在民间和庙堂,吟诵都是人们的一种创作和娱乐方式。

在今天,无论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还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些古人的经典吟诵之作,经过明星的倾情演绎而流行开来,其优美婉转的音韵令人沉醉。

尽管这对于传播古典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不能替代吟诵,更无法达到吟诵传递古典文化内涵的高度。

“现代作曲家对古代诗词的谱曲与诗词本身的平仄有很大不同,可能开始吟诵没有流行唱法好听,但渐渐你就会体会到那种音韵之美”,郑州市吟唱学会会长徐晓生说。

回归,民间一直在努力

尽管在上世纪初叶,随着科举考试和私塾教育的退出,在我国盛行2000多年的吟诵之风一度黯淡,但民间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传承,一些国学大家的吟诵影像资料得以流传。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大声疾呼恢复吟诵,南京师大、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开设吟诵课程。进入本世纪,各种吟诵学会纷纷成立,不同规格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吟诵教育也从高校进入部分中小学,不同流派的吟诵纷纷纳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之列。

而在郑州,一些吟诵爱好者拜师健在的、会吟诵的名家,致力于传承吟诵,并努力进入学校、社区开展活动,个别大中小学校也已经主动探索把吟诵引入课堂教育,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

吟诵,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从大学工科教师到下海捞金的商人再到吟诵的传承者、推广者,徐晓生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

2010年10月底才接触到吟诵,在网上搜集到相关资料研磨了一个月,他就通过私人关系去一些学校登台传授吟诵。从理论到开口吟诵,都已经颇具气象,其潜质和勇气令圈内人称叹,“他就是从古代穿越来的,一下子就会吟诵了!”

他担任河南省吟诵学会副会长、郑州市吟诵学会会长,牵头成立了吟诵队,开通了以其字“羽柯”为名称的吟诵QQ群。虽然在郑州吟诵爱好者还为数不多,真正的传承者更是极少,但他还是信心十足。

他透露,国家多部委已经开始着实实施经典文化吟诵工程,吟诵这一悠久传统已经“柳暗花明渐入佳境”,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吟诵声中长大

众多头衔、数册诗画集向人们传递他的文人身份,曾令中的吟诵功底来自家学。

他的祖父是一名中医,但文学涵养颇高,父亲是一名高校教授,是我国文章学的创始人之一。小时候,每天在父亲“摇头晃脑、唱歌一般”的晨读中醒来,幼小的他对吟诵还没什么概念。

他本名曾亚军,“令中”是他的字,他的诗书画印均以字行。吟诵于他好似多年汲取养分的种子,厚积薄发,他在郑州吟诵圈里,身兼传承者、教授者、推广者几种身份。

没想到大学生很喜爱吟诵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对该课程的“式微”,杨昀感触良深。

他尝试着把吟诵引入大学课堂,他自谦水平不高,很少当众吟诵,而是给学生播放吟诵的视频,没想到学生们兴趣极高,一门“冷僻”选修课的教室每次都坐满了人。他还每周组织二三百名学生在校园里集体吟诵,反响不错。这让他很欣慰。

吟诵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二三,坐端端”,这是中小学生上课的情景。霍其发把吟诵引入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在课堂上,孩子们摇头晃脑,声音清脆,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到鼓舞的他把吟诵列入校本课程,邀请吟诵名家到校为全体老师上课,还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成为吟诵特色学校。

吟诵让我更爱国学

一名喜爱国学的80后女孩,大学期间接触到吟诵,经人指导,尝到了吟诵的乐趣。并且触类旁通,随着吟诵水平的提高,自己的书画、古琴技艺也在提高。

“吟诵让读经典、学习国学的过程更加轻松愉悦。”王娜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4982 2014-01-09 00:00:00 四 回归“中国式”读书KeywordPh吟诵与古词新唱回归,民间一直在努力摇头晃脑,声调高低缓急,好像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