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文化年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柴静出书是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柴静出书是非

柴静新书《看见》成为超级畅销书,印数超过百万。12位网络名人为柴静新书发布站台。

名记者闾丘露薇批评柴静采访不专业,引发了“什么是真正的采访”的大讨论。

主持人董路发表长微博批柴静,而姚晨、陈数等明星力挺柴静。柴静被媒体列为“公知女神”之~。

人称柴静为“柴徽因”,闾丘露薇为“闾丘冰心”。暗讽柴静是太太的客厅,尽是名人,而闾丘则是忌妒。

@不加V(木子美)在微博上揭露柴静丈夫的过往情史,并要求柴静公开婚恋情史。

柴静在2013年迎来她职业生涯的标志性一年。这个标志并不是她主持的节目创造的,而是她的自传体散文《看见》创造的,销量超过150万本、版税超500万元,她更深切地体会到央视标签在变现能力上所具备的能量。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她付出了通常意义上的代价。

这个代价是一个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出书赚到的巨额收入将扭转公众对她的印象,人们不再相信存在着“一个清白的主持人”;她的丈夫也被八卦出来,其婚姻品质受到挑剔,她的过往恋情也得承受“检阅”;而她作为记者的职业能力因为争论也显得不确定。

这么多个人生活的巨大改观,简直可以用“动荡”来形容。它表现在众口铄金、流言飞语等复杂的评价方面,其实也有源头可溯,而这个源头就是央视。作为国家权力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央视,用它的巨无霸赋权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员工,然后以一定期限吐故纳新。

看似有个性魅力的柴静,也只不过是央视基于某种塑造需求的产物。这样的“需求”早已实现了精确的定制,柴静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白岩松、倪萍、赵忠祥、杨澜、敬一丹等等,都是这些需求定制的各种产品型号。电视已经被彻底地意识形态化,这是央视能够赢取大量观众的理论基础,而当这些观众再被引导去观看柴静的节目表演时,看似是她赢得了观众,实则上是央视替她提供了特定表演环境。

柴静的书之所以畅销,与它的质量关系不大,而是迎合了庸众从电视机屏幕望向电视机“内部”的幻想。因为它的消费驱动来源于对央视的窥伺欲望。出版界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弱点,这也是种精明的心理营销术。当就柴静《看见》的品质争论时,这一争论会将“幻想”传染给更多庸众,并触发更多购书行为。若要论功,这要归于央视催眠术对人肉喇叭及人肉背景的统治式笼罩。

作为权力体系构成的央视,并不吝啬于展现其父权的一面。它对倪萍、杨澜等“知性女性”的塑造热情始终如一,柴静同样难逃这个命运,被挑出来作为新的父权偏好象征。而柴静在节目中的表演、制作技术的倾向甚至其个人柔弱的思考,都与央视不谋而合,看不出迎合痕迹。

当闾丘露薇指出柴静“不专业”的时候,闾丘露薇可能没有意识到,她指责的恰恰是柴静的“优点”所在———父权体系下的央视不需要专业主义,柴静所言“采访是一场抵达”才是央视需要的,它是“软肉”对“骨头”的超越。这是秉持专业主义安身立命的闾丘露薇无法体会的。

至于男性公知力挺柴静、或者将柴静列名为“公知女神”的做法,则更好地阐释了依顺央视父权的惯性。这些男性知识分子在日常讨论中看似对央视口诛笔伐,但隐含在他们血液里的父权想象却与央视藕断丝连。大陆公知反权威、不反父权的习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就是闾丘露薇注定无法“揭露”柴静的深层原因,表面上看是碍于同业的情面,实际上是闾丘陷入了一个性别陷阱:央视柴静从这个“陷阱”中得到她的工作声誉,央视靠它俘虏更多人肉背景。闾丘露薇用专业主义跨越了它,却不能带更多人跨越。

这也是闾丘露薇与柴静在专业目的上的根本不同:前者是要发现真相,后者是要营造感动。求真与父权体系下的央视水火不容,柴静避开了这一可能导致它与央视冲突的根本点。而且,柴静用她的电视表演艺术强化了女性角色,通过认同并强化父权思维的央视,赢得生存。

央视允许柴静出书,可以看作是对她角色扮演的奖赏。但这很可能是双方之间最后一笔公开的“交易”,也是柴静从人肉背景那里收取“溢价”

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耗尽了她的积累,也因为央视有可能会挑选新的角色代替柴静,就像柴静代替杨澜、倪萍那样。

这当然是残酷的。父权阴影的范围,就是柴静无法跨越的界限。这也是她在遭受木子美揭穿感情不堪后,她无法抗议八卦的原因———自然,这种无力感会被美化成低调,而且符合传统女性扮演的隐忍美德。这也是木子美比闾丘露薇对柴静更有杀伤力的原因。

出书让柴静获得财富,却也让她变得软弱。这也是闾丘露薇与木子美在不同阶段的指责中予以证明的。至于舆论的喧哗,比之为“柴徽因”、暗指闾丘嫉妒之类,从未看穿争论的要害,也就从未进入过“争论”。

柴静不常有,而央视屹立不倒。可以想见,央视还将兴致盎然地在女性员工中发现并培养符合父权理想的电视表演艺术家。主持人作为父权繁殖的产物,千人一面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柴静与杨澜、倪萍都是同一个人,都是那个叫“X”的央视女主持人。

说到底,围绕柴静的那么多争议,无论是八卦也好,还是真假也罢,都不是专业VS不专业的问题,而是职业女性的性别议题在大陆语境中被含糊、被置换、被消解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复杂性,不是围绕复杂呈现,而是追着简化展开,这也是柴静现象让人觉得无聊的地方。张秋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5874 2014-01-11 00:00:00 六 柴静出书是非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