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年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进军威尼斯or花钱买吆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进军威尼斯or花钱买吆噶
2013年6月1日,威尼斯双年展开幕,47个双年展组织方官方认可的平行展中至少有6个来自中国。

2000年以前,威尼斯双年展的构成只有国家馆与主题展两部分。2003年双年展进行改革,在既有的国家馆、主题展基础上,增设“ExtΓa50”部分,接受各国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在双年展期间举办展览的申请。到2007年正式更名“Co11ateΓa1Events”,可翻译为“平行展”、“特别(机构)邀请展”、“外围展”等。组委会为保证展览的学术性,将平行展数量定在50个以内,2013年的平行展总数为47个。

“中国制造”之自娱自利

2013年,善于经商的威尼斯人对中国艺术界举办展览的实力和热情有了新的认识,在6月1日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同时,47个双年展组织方官方认可的平行展(通过审批芥缴纳一定费用)中至少有6个来自中国,包括“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大运河”、“心·跳”、“墨·笔·心:西双版纳”、“文化·精神·生成”展览项目,以及其他的特邀展、自行举办的外围展如“历史之路”展览。此外,香港M十美术馆策划的“你(你)”(YouYou)以及台湾地区艺术家策划的“这不是一个台湾馆”都在平行展项目之列。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属于国家馆展区的肯尼亚馆也展出中国当代艺术群展,名为“再中国”,这是穷国和土豪的最新合作案例。

这些淹没在众多展览中的“中国制造”在当地并不是太引人注目~~~事实上,威尼斯双年展是否足够重要也越来越值得怀疑,但在国内成为艺术界人士在微博和媒体争议的对象,或许正说明这一现象具有强烈的“出口转内销”性质~~~这是国内的资本力量和艺术欲望的表达,他们同时混合了投资购藏作品、展示增值作品价值、赋予作品学术附加值的目标。而对艺术家来说,这是知名度增值的一次机会,至少是名义上成为“国际当代艺术世界”正式成员的资格认证~~~有了这“认证”,就可以在简历上写下浓重的一行。他们的投资者和未来可能的收藏者都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国外~~~2008年以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外国藏家减少了,而且中国艺术家较高的作品价格也足以吓阻大部分外国藏家。

在威尼斯表演没什么不好~~~“新钱”催肥的中国当代艺术最近10年越来越多地进入威尼斯的游客和艺术界各路人马的视野,出版的双语、三语画册也可以让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信息进入全球知识的循环系统中。他们的举动或许有点傻大粗,有点让精明的意大利佬乘机占便宜,这一切值得人们同情而不是谴责。因为上述举动绝大多数都是私人资本和艺术家的自愿结合,没有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至于对艺术水准的简单判断~~~国内部分评论家似乎多认为参加上述平行展的艺术家作品质量较差,不够和“国际艺术世界”对话~~~似乎是个深刻的误解,人们总是想象远方的国度是个更为美好的地方,但实际往往并非如此。威尼斯双年展中各种奇葩作品都有,在我看来,历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的平均水准并不低于双年展的

威尼斯双年展争议

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威尼斯双年展就是中国艺术家的龙门。2003年,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他跟我说,国家要是参与了,就很糟糕。国家上面有意识形态主管,双年展首要的是自由艺术表达性,国家意识加进去就违背了本意。

平均水准。再说,艺术水准高低牵涉到价值观、知识归类背景,认知不一,何必强求。

让大家烦恼的是“中国艺术家”、“国际性大展”这些称呼带来的象征价值~~~出现在平行展的“中国籍艺术家”无形中似乎会被认为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面貌,这也成为对外国人、外国媒体的宣传策略;同时,对内,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被标榜为重要艺术家或参加国际大展的艺术家,具有“国际认可”,这成为对国内媒体和国内相关人群的宣传策略。让艺术界的同仁感到不太舒服的或许就是这些宣传策略暗示的“代表的正当性”,这可能对不了解艺术圈运作机制的公众造成误解,以为这些艺术家足以“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面貌”,或者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得到国际艺术界承认的部分”。而在资深内部人士看来,这仅仅是宣传策略而已,因为在今天,艺术家的数量、类型如此丰富,只能是自己代表自己,很难总结出可以代表某个国家的艺术风格或者类型了。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杂的国度,没有任何人可以轻易说自己就代表中国艺术界或主流艺术风格。

“进军威尼斯”之相对正当性

我相信经过2013年的众多“中国制造平行展”的经验,中国当代艺术世界会更为理性地对待威尼斯双年展这一平台~~~它有点用处,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蒸汽机时代形成的双年展体制~~~来自世界博览会的启示~~~在如今航空交通便捷、互联网串接世界的时代,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要论实际商业利益远远不如大型艺术博览会的效益,要论学术增值性则已经被不断摊薄。如今,超级收藏家、著名美术馆、巨型画廊机构和知名媒体对当今的艺术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并波及大型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同期举办的皮诺收藏展、画廊支持的艺术家个展获得的曝光度不输双年展。而双年展主题展、平行展的成百上千参展艺术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被省略号或“等”字所代表,只有极少数获奖作品、符合某些媒体、机构趣味的作品得到多一些的关注。

新兴资本的热情总是有着相同的喷发模式,就像当年第一次申办和举行亚运会的时候中国人也曾声嘶力竭过,但举办过多次亚运会后大家已经见惯不惊,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家再次激动不已,过后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还留下了一座座近乎荒废的运动场所。当代中国人是在这一次次的激动、冷静、反省中习得平衡的观点,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新钱”。国家、公司和个人对国际大赛、展览的热情如此,就像国内土豪对奢侈品、荣誉的追求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同构的模式。就像一战后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时刻。

即便如此,“进军威尼斯”在我看来要比主办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这类“国家行为”更有正当性,这些追逐利益、名誉的私人投资客、收藏家和艺术家、策展人使用自己的资源来进行交换和增值,同时也在传播来自中国的艺术信息,这是自利的人额外溢出的好处。如果他们觉得合算,完全可以继续进行这样的表演,我相信当代艺术界的人精们会在表演中越来越成熟,学会如何更好地计算投入产出比,如何拿捏姿势,如何面对那些喋喋不休的议论者。周文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5879 2014-01-11 00:00:00 六 进军威尼斯or花钱买吆噶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