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年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亿元先生”的艺术传奇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亿元先生”的艺术传奇

2013年对艺术家曾梵志而言,是“圆梦”的一年——如果他在汉口西北湖边的艺元空间潜藏着一个“亿(艺元)元梦”的话,那他的这个远大的梦想,终于实现了。2013年9月和12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秋拍中,曾梵志的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和《协和医院之三》三联画分别以1.8亿和1.13亿成功拍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过亿,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出的最高价。

有意思的是,这位“亿元先生”并不喜欢谈论价格和金钱,当拍出“天价”的消息遍布网络时,他的助理对媒体表示,曾梵志在埋首创作,没时间理会这些新闻。曾梵志经常在媒体上表现出“拒谈金钱”、“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傲姿态,尽管他像中国的新富阶层一样,追求精致生活,爱精品西装和古巴顶级雪茄,也爱在汉口江边的五星级饭店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但在一个洋溢着资本主义消费情调的环境中,他又很矛盾,不希望记者们跟他谈钱。

曾梵志丝毫不用否认,他在过去6年里的拍卖传奇,确实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不错的谈资,也树立了一个“中国梦”的典型:2007年,第一次拍卖价格过千万,第二年,拍卖价格就飙升到了7535.75万港元,至今公众也不知道是谁、为什么要花重金进行这次豪赌。但这已经没关系了,此后的曾梵志,已经凭借有竞争力的价格,和“F4”、“四大金刚”一道成为媒体追捧的艺术明星,直到2013年,他成为价格赛跑的第一名,享受着世俗社会能够给予“天价画家”的所有荣耀和争议。

就像中国其他拍出高价的当代艺术家一样,曾梵志也不例外——他被指“托市”和“做局”,不少人相信背后有黑幕。中国当代艺术界著名的揭黑评论人朱其就将《最后的晚餐》斥作是“面具”系列中最差的作品,不过是“杂志插图画”罢了,拍出过亿的价格,是侮辱国人智商。朱其还披露,《最后的晚餐》由尤伦斯夫妇送拍,买家是高古轩,但尤伦斯夫妇同时持有高古轩的股份,由于苏富比对买家信息的保密,无从核实这一猜测。

其实,围绕曾梵志的做局传闻,由来已久。2012年就有消息称,曾梵志在国外拍出的第一件高价作品,就是委托一个大鼻子举得,而曾梵志于2013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他在拍卖市场上买过自己的作品,那件作品对他特别重要,但他没说是哪一件。当然,他也不认为这是一桩丑闻。

拍卖业内幕重重,但因掌握内幕的人士并不会轻易“跳伞”,这就导致做局只能停留在一种被持续揭露的现象层面,无法将传闻坐实。艺术评论家彭德倾向于将“操作”当作是艺术市场的常态来理解,他认为,艺术经纪人不操作当代艺术而去操作过时的艺术,不是傻,就是有病,只要不违反法律,经纪人操作艺术家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行为。

中国当代艺术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当需要谈论艺术市场的时候,就会有艺术史家、学者出来批评社会的拜金倾向。曾梵志的朋友、艺术史撰写人吕澎就站出来批评公众只关心“1.8亿”,“很可悲”,居然不关心艺术家在想什么,不关心艺术家的艺术给这个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也许正如吕澎先生所说的,我们在谈论天价时,我们真的了解曾梵志在想什么吗?这个衣着华丽的艺术家的“中国梦”,真是耐人寻味。钟刚

2013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中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刷新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

艺术批评家朱其称:“‘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最差的作品,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

不少收藏家及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质疑这些画作的收藏价值,认为拍卖会背后存在“推手”。

艺评人彭德称:只要买得起、有人买,什么价都是合理的,这就是市场。

艺评人吕澎批评:公众拜金,应多关心艺术创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5881 2014-01-11 00:00:00 六 “亿元先生”的艺术传奇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