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赛点周刊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等︷根瘴杆都瞄准着︷个梦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中国首卞宫巧授权的斯诺克字院
等︷根瘴杆都瞄准着︷个梦想
1
2
学 员

拉开斯诺克学院的大门,走下台阶,你就能在十米开外看见自己~~~球台一字排开,背后是一面长长的镜墙。每张球台的旁边,都有一名小球员,他们穿着短袖T恤衫,摆球、击打、兴奋、叹息……门外冬日的严寒,挡不住这里的热情。

每一根球杆,都瞄准着一个梦想。16岁的彭措来自青海德令哈,入学前一天,他和父亲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到省会西宁,然后坐了3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

两年前,彭措念初一,家里开了球房。“本来我的成绩挺好,后来就想着打球,晚上大部分时间陪客人打球,玩心太大,学习慢慢就掉下来了。”谈到学习成绩,这个藏族男孩脸色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现在只能算中等,明年初中毕业,我就不打算参加中考了,专门打球。”

有一天,彭措的父亲在家里的电视上收看斯诺克比赛,解说嘉宾是庞卫国,“我爸听到庞老师说,中国斯诺克学院要成立了,就打算送我过来。青海的条件不好,没有好教练,练球的小孩少,要更好发展的话,必须到这里来。”

这里,是北京。

9月1日,筹备多时的“CBSA(中国台球协会)世界斯诺克学院”正式开学。32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成了第一批学员。院址是训练局旁边的北京体育馆,这座三层小白楼曾是北京的一大地标,体育馆内墙上有毛泽东亲笔题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诞生之日起,斯诺克学院就具有浓烈的官方背景,世界台球联合会、中国斯诺克协会和北京瑞盖科技公司三方合作,由瑞盖全面运营。体育馆一楼的两个大厅,一个拥有8张球台,一个拥有17张球台,成了学员们的训练场所。而不远处,就是他们上文化课的学校。

真正的半训半读,这是中国斯诺克训练方式的突破之举,之前流行的“T俊晖模式”,即辍学打球,十来岁的学龄少年放下书本,怀揣着个人的爱好或者父辈的梦想,一头扎进了球房,在江湖郎中的指导下,寻找着出路。这成了行业管理者们的一块心病。“斯诺克学院的创建是中国台球协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以前我们一直是作坊式的做法,师傅带徒弟,现在我们要寻求改变,打球的同时要完成必要的教育,不能因为打球而辍学。”中国台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涛表示。

本周四,斯诺克学院放假,第一个学期就此结束。总结半年来的工作,院长刘◇很满意:“斯诺克运动对小孩提高专注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能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我们这批孩子里面,其实有一批人行为不是很检点,比如说脏话、顽劣,但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在集体生活和斯诺克文化氛围的作用下,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进步。创办斯诺克学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半训半读的集体生活

前来求学的少年,都有着相同的梦想。他们中的一半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再上学了,另一半人按照学力和年龄,分散在了不同的班级,从五年级到初三。北京115中是斯诺克学院的合作学校,该学校是专门为体育生开设的,除了台球,还有其他项目学员,他们集中在一起,上午学习,下午训练,还要参加全市统一的考试。

每天早上6点半,是彭措和小伙伴起床的时间。7点,楼下整队集合,吃早饭,上学。学员们全部住在训练局附近的一个集体宿舍里。学院专门配了一名生活老师。从宿舍到学校,需要过三个红绿灯路口,这是生活老师孙畅一天中提心吊胆的时刻,“他们的年龄都很小,一定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

中午放学,学员们回到学院就餐。午餐是五菜一汤,由专业的营养配餐公司送到学院。斯诺克专业训练从下午1点半开始,迟到的人,要被罚抄写学员守则。学院每周一和周三安排大课,4位教练轮流讲授基本技术、台球文化和礼仪、台球器材知识、赛程赛制知识。此外,学院还开设了台球英语课程,讲授专业英语。按照规定,训练在下午5点结束,但晚上经常要进行队内练习赛,有些好学的学员还想加练,忙碌到9点左右,学院才关上大门。而到了集体宿舍,大门也将锁紧,为的是防止小孩外出。

“上床不到一分钟,我就能睡着。”有小孩笑着说。不过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彭措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有一点辛苦,课堂上容易犯困,但是影响不大。”

斯诺克学院里,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基础也高低不一,有人此前从未接触过斯诺

克,有人已在世界赛场崭露头角,袁思俊曾获得过世青赛季军,赵心童去年赢得过一项世界业余锦标赛亚军,他们都手持外卡参加过职业比赛,13岁的何文◇则刚刚拿到了中青赛少年组的冠军。

除了本土少年,还有来自海外的求学者。一个超龄的韩国台球爱好者,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练球的场所。另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少年,正在跟学院联系,希望能够前来学习。

看着丁俊辉打球长大的少年

王煜东家在北京,去年夏天初中毕业后,他就终止了学业。“快要中考的时候,报纸上说有个斯诺克学院在招生,我就来了。”

这个15岁的少年,长得白白净净,戴着眼镜,声音很轻,但语气坚定。“我只在快毕业的时候跟同学聊过,我要去打斯诺克。周围跟我作同样选择的人不多,他们都上好学校去了。”王煜东面无表情,看不出有羡慕的痕迹,“我就是喜欢斯诺克,我每周回一次家,周六晚上练完球出发,到家已经很晚了,周日再来。邻居们怎么议论我?我不知道。”

王煜东说,自己是看T俊晖打球长大的。2005年T俊晖获得中国公开赛冠军,激起了无数少年对台球世界的向往。目睹榜样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坚定了王煜东走职业的道路。“我来打球,算是一种冒险。像T俊晖这样能成功的很少,但选择了这个,就相信自己吧。我觉得不会后悔,起码这半年我没有后悔过。家里人都很支持我,当初就是我爸给我在这里报的名。”但杂念有时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8544 2014-01-18 00:00:00 六 等︷根瘴杆都瞄准着︷个梦想KeywordPh走进中国首卞宫巧授权的斯诺克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