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算是还上我情感的债务吧。”钱理群对记者说。近日,其新作《我的家庭回忆录》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钱理群就为逝去的家人写了系列悼念文章汇集,此次汇集成书,起因就是为逝世的四哥整理文集,为此他新完成了回忆四哥和大姐的长文。 一个家庭 两条道路 钱理群是钱家最小的孩子,有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父亲钱天鹤是农学家,和三哥都参加了国民党,1949年去了台湾,后来父亲葬于台湾,三哥葬于美国旧金山。而四哥和二姐参加过学生运动,1949年前都参加了共产党。亲人们两种迥异的人生经历曾给钱理群造成很大困扰,他在十四岁时就面临“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的问题,他曾经最恐惧的记忆就是“父亲的照片被儿子亲手烧掉”。“我的家庭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高度缩影。”钱理群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想和二姐把钱家父母兄弟姐妹的遭遇写成长篇小说,但二姐英年早逝,这一计划没有实现。如今,他用回忆录的形式写出家庭的历史,算是部分实现了当时的梦想。他对记者解释说:“我对历史细节记忆比较差,你看我的文章都带有分析性,这跟我的思维有关。” “我也希望借此将钱式家风和传统传给各小家庭的子孙后代。我们的下一代是能够理解的,再一下代就很难说了。”至于钱理群自己,他说家庭很团结,“已经形成了传统,我们的第三代对老一辈还是很自豪的,对先辈的故事有一定兴趣。” 将20世纪中国经验转化为实践资源 钱理群对记者介绍,包括他之前的“1957年学研究”、“鲁迅研究”、“毛泽东时代研究”等,都构成了他“20世纪中国经验”的研究命题,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家庭。“相比外国研究和古代研究,20世纪中国研究更贴切,也更能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谈国共两党历史,都是宏观的,有历史事件没有人,有大人物没有小人物,有事件但是缺乏内心关照。国共两党的历史实际上影响每个人的命运,这部分历史没有进入研究。”钱理群说,他提倡研究大时代里的个体生命史,这也符合现代史学发展,这是他多年研究一以贯之的。“我的写法有分析在里面,不仅是简单的历史回忆,还是历史分析,带有史学的眼光。” 目前,钱理群的“20世纪中国研究”又有了新的内容。他近年来参加志愿者活动很多。“NGO的组织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缺少理论的资源。”钱理群希望将20世纪中国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他手头正在编辑一套志愿者文化丛书,“我是带有普及性的研究,20世纪的中国经验里,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四个人都是乡村建设派,我父亲跟他们都认识,有来往。他们是乡村建设派,而我父亲是农业技术派,从技术改良入手。他们都关注农村问题,而我的切入点就是希望把这四个人的想法转化给实践的资源,给志愿者们提供一些想法”。 赵大伟 南都供稿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