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三大主体工作·长效机制篇之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格化触角深入千家万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网格化触角深入千家万户
新郑市薛店镇第一社区网格管理员在查看网格档案。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社区的作用更大了。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爱琴/文 马健/图

网格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就业方式多样化催生了频繁的跨区域流动;个人对组织和集体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社会阶层逐步分化,各种矛盾增多……

具体而言,尽管交通、通信日益便捷,但基层干部与群众直接面对面、手拉手的机会反而少了,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基层社会管理出现了“盲区”和“真空”,“看得见的事情管不了,管得了的事情看不见”,成为一个普遍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施网格化管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这种背景下,民意表达渠道是否畅通,在基层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网格为管理者与群众提供了一个平台。

2012年,郑州市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体系,把行政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网格,在这些小单元中注入行政资源,使政府服务更多地向基层倾斜,确保郑州每一寸土地上发生的事儿都有人对其负责。

网格化管理实施两年以来,郑州市的基层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改变,“小事儿不出社区,大事儿有人帮办”,“有事儿找网格长”成了群众的口头禅,社区居民感叹有了贴己的娘家人,冷暖饥饱时刻有人牵挂。

如今,郑州市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底的触须遍布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彰显了网格化工作亲民、近民、便民、利民的魅力和政府想尽办法办实事、办好事、解民忧、排民难的决心和魄力。

从“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到“看得见也管得了”

网格化管理成了干群连心网

长期以来,“看得见但管不了”、“管得了但看不见”,就像是横亘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天堑,成为阻碍群众办事、影响干群关系的“肠梗阻”。

2012年郑州市确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基层群众能发现但解决不了、政府和局委能够解决却发现不了的问题。

当年5月,高新区按照市委部署初步形成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为5个一级网格、53个二级网格、163个三级网格,实现高新区每一寸土地入网格。

高新区把机关、各职能部门相关力量重心下移,下沉公职人员92名,群众工作队108人,全部补充到三级网格中去担任网格长,确保163个基础网格都有一名公职人员担任网格长,每个二级网格都有一名县级干部联系。

高新区打破职能部门监管界限,摸底排查整合全区各个部门的监管力量,共排查出全区监管力量598人,充实到163个三级网格工作队伍中来,积极发动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村组代表、职能部门的退休人员等200多人作为网格管理志愿者。

据统计,高新区共整合出800余名工作组成员,如今每个基础网格的工作人员确保至少5人,从而实现了组团式下沉强化基层力量。

“过去我们发现问题,但没有职权处理,问题解决起来会很滞后,甚至没有解决。”高新区石佛管辖区一名网格长曾这样抱怨。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事情开始向良好态势变化。网格长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周,职能部门都会派人下来了解基础网格情况,帮助基础网格快速认定问题、上报问题和及时对接解决问题,基础网格还主动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将问题解决在网格内。

如今,高新区条块融合已初见成效,条上的资源能很好地在块上集聚,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网络。

初步实现了由以往单兵作战到上下联动作战的转变、单一依靠组织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群众的事情,由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到现在“看得见也管得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更加顺畅,网格化管理成了联系干群关系的“心通桥”,改善群众生活的“民生网”。

“小事儿不出社区

大事儿有人帮扶”

居民多了贴心娘家人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把服务团队引申到居民家中,使群众通过网格渠道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群众大事小情,一个电话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解答,问题不出社区基本得到解决。”自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管城回族区东大街办事处辖区的网格长每天都到网格内走访听取民意,现场为居民排忧解难。

中原区在大力推进“全覆盖、无缝隙”网格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实行“ 网格长走千家”活动。

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第二网格长刘伟胜走访时发现,桐柏路199号院业主与物业公司正因收缴物业费引发矛盾纠纷,多次发生小区停水现象。刘伟胜于是协调物业与业主代表进行了4次见面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协调市自来水公司免去了房改前欠款2万多元,这才正常供水。

“通过‘网格长走千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的局面。”建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焦健说。

绿东村街道办事处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形成一种工作习惯,“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看看,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老居民院等,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电缆一社区二级网格长冯福霞说。

为了及时、快速解决问题,街道以现有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14个,网格责任人对网格内能处理的事情当场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及时上报。

颍河路56号院的宋英老人说,自从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以来,家中有事找网格长帮忙,方便多了。“前一段时间,家中保险丝烧了,亲人又不在身边,我就找到网格长王伟峰的电话,虽说是下班时间,但小王很快赶来,帮我把电修好了。”

绿东村街道原党工委书记李平涛说,现在,街道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局面,是否让老百姓满意成了衡量各级网格长工作的标准。

请继续阅读AA06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39753 2014-01-23 00:00:00 四 网格化触角深入千家万户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