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走了 上一版3  4下一版
辉煌马胜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辉煌马胜利
——英雄悲歌曲终散

“一包就灵”成为他的金字招牌。当时“承包”成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困境的第一剂“药方”

“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走了,于2月8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了葬礼。1984年他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率先打破“铁饭碗、铁工资”;1987年以旋风般的速度承包了上百家造纸企业,两次获五一劳动奖章 被胡耀邦称为“马承包”;1988年,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成立,他一人担任100家分厂的法人代表,3年后该集团难以为继宣告解散。

在曾经的“马胜利们”的带动下,老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冰消雪融,这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小人物们”给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拂面春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在今天仍然任重道艰,许多开创性的、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打开局面。这就要求更多的“马胜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中披荆斩棘。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石家庄报道

一切从简 传奇人生画上句号

马年来了,马胜利却走了,2014年2月6日,“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因病辞世。

“没有殡葬委员会,一切从简。”马胜利的四女婿白志和告诉记者。对于后事,马胜利离世前有嘱咐:一切从简,绝不收礼金。

2月8日下午1点多,石家庄市阴云低垂,来送别这位传奇人物的,既有死者亲属,也有普通市民。“一大早就有很多市民来送他最后一程,当年造纸厂他带过的徒弟都70多岁了,今儿早上也坐着公交车赶过来了。”马胜利的老街坊、葬礼主事人之一金永涛老人告诉记者。

在石家庄市,稍具年龄的人几乎都知道“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他承包的石家庄造纸厂就在胜利大街与和平路交叉口西北角——北道岔。

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风云一时的石家庄造纸厂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这个名为“明日郡”的住宅小区物业告诉记者,造纸厂早已拆除,剩下的配电室也在早些年拆除。而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很多年轻人,大都已经不知道“马胜利”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记者多方打听辗转找到马胜利的住处——就在石家庄造纸厂斜对面的栗新小区,一栋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房子。单元楼前、房门前没有看到花圈白布。

马胜利的邻居说,马胜利在这个小区住了几十年了,就是一个普通的邻居,淡然低调。小区里造纸厂的老同事说,平时不太见面,这些年他也不怎么爱说话。

邻居们对他的评价很难让人感觉到,这里曾住着一位轰动全国的企业家,一位中国经济改革的标杆性人物。

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

“以前从北道岔这儿路过的时候,都能看到门口竖一个一两米高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厂长马胜利,字很大,很惹眼。”家住清真寺街的居民杜师傅说,“马胜利当时就是我们石家庄市的一张名片,全国闻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改革走到一个关键路口——国企改革,而马胜利由于大胆有幸成为国企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发展受限,“管产不管销”是绝大多数国营工厂的经营模式,体制改革成为国企最迫切的诉求。

1984年3月24日,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在《福建日报》全文刊登,引发了对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讨论。而马胜利所在的拥有800多人的石家庄造纸厂,已经连续3年亏损。

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我的办法是:“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对外搞活经济,对内从严治厂,关心群众生活……

“大字报”的作者就是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在那个尚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争论不休的年代,这封公开信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炸弹。那时候,厂长都由上级机关任命。马胜利毛遂自荐的结果是被免了职,“想当厂长,科长都给你免喽!”有些领导说他要“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

马胜利不甘心,他一级一级往上找,事情惊动了当时的石家庄市市长王葆华。当时,国家正在酝酿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企体制改革成为那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王葆华于是派人请马胜利过去谈谈。听罢马胜利的想法,王葆华当即表示理解和支持,并要求主管部门组织一个关于承包的答辩会。

答辩会上,马胜利对各方专家和领导以及中层以上干部讲他的承包措施和生产计划:他要改变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当时有消息报道,棉花大丰收。马胜利认为棉花丰收给造纸厂翻身带来了机会,新棉花丰收,老百姓就会换新棉被,工厂可以把回收淘汰的旧被套用来造纸。棉短绒2000多元一吨,而旧被套只有200多元一吨,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九成。哪能不赚钱?

马胜利侃侃而谈,讲得有根有据,并把上级下达的年利润17万元——这个厂领导迟迟不敢接的指标,给倒了个个儿,变成了71万元。“如果连续3个月亏损,甘愿接受法律和经济的制裁。”听完马胜利的承包演讲,评委会当场拍板,同意马胜利承包。合同规定:如果完成承包任务,超额部分马胜利提取10%;出现亏损,就地免职。

就这样,在贴出大字报一个月后马胜利成了厂长,也成了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

靠市场吃饭:“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

1984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被人们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 马胜利这一年成为石家庄造纸厂厂长,海尔、联想、万科等很多今天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也都诞生在这一年。

走马上任后,马胜利在厂门口竖起一个1.5米高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厂长马胜利”,为的是表明,该厂已经打破“铁饭碗”;厂门口的对联则换成“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表达了革旧除新,践行“层层承包、责任到人”的经营理念。

马胜利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了很多工夫,制定了一系列厂内管理的制度,他总结称为“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

与之前国有企业“管产不管销”的经营模式不同,马胜利看重市场的作用,他希望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造纸厂生产的是家庭用的卫生纸,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把原来的一种“大卷子”规格变成了6种不同的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带香味儿的香水纸巾”。 为了鼓励业务员开拓市场,马胜利设立了“开辟新客户有奖”,规定,开辟一个大客户,奖励10元,招揽一个小客户,奖励5元。

在产品创新方面,马胜利也下足了工夫,用大彩电等重奖激励创新的工程师,从而研制出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现在饭店厨师戴的白色厨师帽,那是马胜利发明的;包括妇女用的卫生巾,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一辈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卫生巾,在她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东西,辞典上也没有这个词,这都是马胜利搞起来的。”高梦龄,原《山东文学社》社长,《风雨马胜利》一书作者,“他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并不断创新的人。”

“我看农村搞包产到户见效很快,3年就大变样了,很感兴趣。结果决心书一贴出去,市里和主管部门很支持。我们改革了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职工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就有劲头,搞改革就觉得有奔头。可以说当时的成功顺应了时代,起到了激励鼓舞人心的作用。”马胜利说。

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后的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140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280万元,1986年为320万元,承包4年,利润增长近22倍。

请继续阅读A15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1842 2014-02-10 00:00:00 一 辉煌马胜利KeywordPh——英雄悲歌曲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