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感动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动中国”胡佩兰,她是郑州骄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动中国”胡佩兰,她是郑州骄傲
早在2005年7月22日
本报“河南新闻名专栏”《独家责任》推出整版报道
2013年7月9日,《独家责任》再推重磅报道
关注胡佩兰老人,我们一直在持续
2005年7月22日,本报在同城媒体中第一家报道了胡佩兰的事迹。
为祭奠老人,学生准备了大捧的花束,老人生前最喜爱怒放的鲜花。
胡佩兰医生年轻时的工作照。
2008年4月1日,胡佩兰获得希望书屋捐赠证书。

早在2005年7月22日

本报“河南新闻名专栏”《独家责任》推出整版报道

2013年7月9日,《独家责任》再推重磅报道

关注胡佩兰老人,我们一直在持续

这是一位受追捧的“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都是她的“粉丝”。

这是一位“抠门”的医生,一顿饭两个包子,一件掉色的过冬红棉袄一穿就是10多年。却也是郑州市最年长的志愿者,每年捐赠1万元,捐建“希望书屋”,至今已经捐了7万元,建成50多个“希望书屋”。

这是一个“不合潮流”的医生,热衷于开“小处方”,她的用药准则是“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

2005年7月22日,本报的“河南新闻名专栏”《独家责任》曾整版报道过胡佩兰的事迹,是最早报道胡佩兰的媒体。

2013年7月9日,《独家责任》再次推出重磅报道《中国最年老的志愿者,胡佩兰98岁仍挂帅出诊》,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4年1月22日凌晨5时30分,“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胡佩兰走了,她用简单平凡的一生感动了中国,感动着你我。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路文兵/文 白韬/图

患者说:“她医术好,看病仔细,从不乱开药”

大雪过后,气温骤降,清寂的冷风刮过,刺骨地冰冷。

昨天,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廊道的尽头,还是那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只不过没有往日拥挤的人群。

桌子上,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傲然开放,空荡荡的桌前,再也看不到那个满头银丝、鼻梁上架着眼镜、眼神透亮,戴着橡皮手套的双手摁在病历本上,声音略带沙哑的老人。

只有墙壁上的锦旗,无言地诉说着这里的主人和她曾经的故事。

那次见到胡佩兰老人,是2013年7月7日,前来看病的患者都会在诊室门口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木凳上和病床上坐着一排人,墙边站着四五个。

直到下午1点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老人才得空聊了几句。一个上午,老人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过一次厕所。

三儿子胡心一说,这是老人几十年来的习惯,看病期间不喝水,不上厕所,怕耽误了患者的时间;看病从不限号,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才结束坐诊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喝水、上厕所。”

那时的胡佩兰老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

看病时,患者说着,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旁边的学生便帮忙“翻译”。询问完病情,患者走进一门之隔的检查室,她双手用力地摁着桌子,慢慢站起来,将身子扭成45度,停留几秒后,扶着椅背,走进检查室。

检查完病人,她一手扒着门框,一手扶着桌子,缓缓落座,一笔一画写下诊断意见,这样的动作,她每天要重复二三十次。

结束看诊,她会顺手拿起桌上一沓打印的小纸条,抽出一张,夹在病历本中。有时,还会在纸条背面特意写下几行字——上面是建议去哪个医院做B超,以及注意事项,都是老人行医多年精挑细选出的“价格便宜,检查认真,距离患者相对较近”。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她给一个外地患者的小纸条上,清晰地标注上了检查所去医院的公交线路。

一名患者说:“胡主任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她医术好,看病仔细,从不乱开药。”

儿子说:“妈妈说还希望再干2年,工作到99岁”

三儿子胡心一记忆中,母亲总是很忙,鲜有时间顾及家里的事,“基本每天都要和病人见上一面”,即便是公休日,只要不开会,她都会回到医院和患者交流。

胡心一说,上学时,自己作文并不很好,唯一一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宣读的就是写“我的母亲”,记忆中的开头是:深夜,一连串急促的叫声,“胡大夫,胡大夫…”隔着墙头的叫声,母亲一听到叫声便走了。

在外人看来,胡佩兰老人家境殷实,儿子都是业内的翘楚,90多岁的高龄应该安享晚年,享受子孙膝前承欢的生活。但老人一直坚持出诊。

2013年4月2日,胡佩兰的大儿子胡大一(年近七旬,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专家),在一篇《老妈》的文章中写道:“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让我下火车后去医院接她回去。她看门诊比我更累些。我大多坐着看门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她说还希望再干2年,工作到99岁。”

斯人已乘黄鹤去

独留清名在人间

人民日报微博:“医界良心”、“医德仁心”

退休后89岁高龄仍站在手术台上,她称得上“百岁天使”;开药很少超百元,她当得起“医界良心”。她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仁者,八年捐建五十多个书屋。医者仁心,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仁医”胡佩兰为何赢得人们的尊重,当思!

大儿子在悼文中说:“妈妈常说,开贵药对不住病人”

母亲常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能为患者多工作一天就工作一天,守住为患者工作的阵地。她做到了这一点。在人生弥留之际,她留给我们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母亲热爱医生职业,时时心系广大患者。她在2013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接受采访时简洁地回答提问:强调当医生的第一堂课是医德课;医生最开心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病患痛苦而来,经治疗后快乐而去;当医生、办医院不能总想着钱、钱、钱!她长期坚持2元挂号费;坚持保证疗效前提下开便宜药,绝不开疗效不确切的药。她说,要让广大贫困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为追求经济利益开大处方,开贵药对不住病人。正如“感动中原”对母亲的颁奖词所述,“开的是药,给的是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1883 2014-02-11 00:00:00 二 “感动中国”胡佩兰,她是郑州骄傲KeywordPh早在2005年7月22日
本报“河南新闻名专栏”《独家责任》推出整版报道
2013年7月9日,《独家责任》再推重磅报道
关注胡佩兰老人,我们一直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