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感动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录关于郑州的每一份感动
这是我们的“独家责任”
f0114xcth
0118rcjl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暖温情、向上向善,一张报纸感知城市冷暖
全球视野、郑州情怀,一份真情典藏郑州记忆
记录关于郑州的每一份感动
这是我们的“独家责任”
5年内郑州晚报推出3位感动中国人物
未来,我们仍将继续

温暖温情、向上向善,一张报纸感知城市冷暖

全球视野、郑州情怀,一份真情典藏郑州记忆

记录关于郑州的每一份感动

这是我们的“独家责任”

5年内郑州晚报推出3位感动中国人物

未来,我们仍将继续

温暖、温情、向上、向善,一张报纸应该有感知市民冷暖的温度;全球视野,郑州情怀,一个植根于郑州大地的媒体,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郑州晚报》与郑州市民离得最近,《郑州晚报》最能体察郑州的每一个细节,最能记录郑州各个角落里发生的感动瞬间。

郑州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记录郑州历史是《郑州晚报》的责任

人不能没有记忆和历史,城市也一样。

《郑州晚报》从创刊开始,就担当了整理、记录历史的责任,郑州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步发展,几乎在《郑州晚报》上都能找到记载。

65年前,当新中国喷薄欲出之际,一张属于郑州父老乡亲的报纸也随之诞生。从那时起,与共和国同行的《郑州晚报》开始了与这座城市和市民相知相伴的旅程。

《郑州晚报》不仅担当着记录历史的重任,还主动承担起整理郑州历史的职责。

2004年,郑州申报了中国第八大古都,郑州晚报派出两名最精干的记者,访问大量地方志专家,到农村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遗迹遗址,历时一年推出了几十万字的大型报道“郑州灿烂3600”。

客家人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而客家人的祖先就源自于中原大地,世界第18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召开,郑州晚报派出三路记者分赴广东、福建和江西,深入采访客家人迁徙的历史。

而《郑州晚报》前些年重力推出的“郑州故事”也挖掘出郑州的不少历史。

《郑州晚报》曾六获中国新闻奖

《郑州晚报》有着一批成熟的编辑、记者。在这65年里,为了给市民端上一道道精神大餐,不知他们洒下多少汗水。

他们的辛勤没有白费,《郑州晚报》曾经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同城媒体中遥遥领先。

1986年,本报报道《让孩子给你打个分吧!》首获中国好新闻一等奖。

1998年9月,《郑州晚报》刊发6篇“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系列报道,客观剖析了亚细亚由强大走向衰败的经验教训。1999年这个系列报道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0年1月28日,本报两位记者遭遇“突发事件”,一名歹徒在京广路与陇海路交会处,手持炸药包行凶作案,情况极其危险。记者迎着危险上,拍下了民警以大无畏的精神保护群众、制伏歹徒的机警行动,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组《迎着炸药扑上去》的图片报道获得当年中国新闻摄影一等奖。

2005年12月6日,《郑州晚报》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推出了“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的先进事迹,迅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09年《郑州晚报》推出了“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再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3年,中原网“心通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郑州晚报》让3名普通人

走上“感动中国”大舞台

一位市民评说,《郑州晚报》记录的事儿都是身边的事儿、普通人的事儿,读《郑州晚报》就像和亲朋好友聊天一样亲切、自然。

《郑州晚报》最近几年已经连续推出了3位感动中国人物,而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

2005年12月6日,《郑州晚报》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推出了“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的先进事迹,迅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李剑英是本报推出的第二位感动中国人物。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殉难。郑州晚报派出记者远赴兰州,进行详细采访,推出系列报道。

2010年,《郑州晚报》报道的最美乡村教师李灵,成为《郑州晚报》推出的第三位感动中国人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1892 2014-02-11 00:00:00 二 记录关于郑州的每一份感动<BR/>这是我们的“独家责任”KeywordPh5年内郑州晚报推出3位感动中国人物
未来,我们仍将继续
温暖温情、向上向善,一张报纸感知城市冷暖
全球视野、郑州情怀,一份真情典藏郑州记忆